對話劉金良:吉利出行生態帝國的“第三次跨越”
水滴 武衛強 | 2023-11-15
193397
3年爆發式增長之后,中國新能源車市仿佛陷入了瓶頸期。
整體增速趨緩,加上價格戰搏殺引發利潤見底,一路理想豐滿的智電大轉型遭遇現實的骨感。
剛舉辦的東京車展不溫不火,有人嘲笑“失落的日系”來緩解不安。一個細節讓明眼人看出門道:辦了快70年的日本車展改名了,叫做“日本移動出行博覽會”(Japan Mobility Show)。大概還是太慢了!中國車企高舉“移動出行公司”的旗幟好幾年了,日本人這才回過味兒。
但細想一下,車企轉型“大目標”指向移動出行或智慧出行,誰真正做出個樣子了?比亞迪的成本領先和奇瑞的海外拓張,收獲雖然不小,本質上還是傳統思維“賣車”,距離低碳、科技、智能的“生態型企業”其實還很遠。
最近,筆者在山城重慶與曹操出行創始人、易易互聯CEO、幸福千萬家董事長劉金良有一次深入交流。
從汽車工業老兵轉戰大出行產業,劉金良胸中有一張藍圖:未來出行的終局是什么?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在他看來,大轉型推動大變局,中國車市內卷加劇,不能只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應該從終局設定當下,才可能另辟蹊徑。
他認為,吉利汽車智慧出行戰略正在經歷“第三次跨越”,當下目標是順應和推動“換電出行”浪潮,以“車電分離”的商業落地,去實現真正的降維打擊。
吉利的邏輯:從終局設定當下
“魔幻之都”重慶山高水長,能在這里的彎道和坡道上跑熟的司機,都得是“高人”。過去一年,重慶開電車的司機比較好奇的“景點”,是易易互聯的“換電站”。
電車開進這個“高科技方盒子”,電池更換只要20秒,進出時間前后也就1分鐘,不但比充電樁快的多,甚至比到加油站加油還方便!
目前,重慶市運營換電站的主要供應商,還有蔚來、奧動兩家。易易互聯后來居上,覆蓋城區熱點98%,總運營站點51座,排名第一,總入網服務車輛超過9000輛,年底達到13000輛,增速穩居上游。
為什么易易互聯換電站有口碑?因為服務車輛絕大多數是出租車和網約車司機,對這些“跑路養家”的重慶人來說,換電大大節省了時間,“每一分鐘都是錢”。
據測算,對廣州市運營車輛調研顯示,一臺采用換電模式的網約車,每年運營350天,日均10小時,每小時行駛25公里,比燃油車年收入增長33.1%,大概每月2200多塊,比充電車輛年收入增長13.8%左右,每月增長1500多元。
易易互聯目前已在全國28個城市建成217座換電站,到2026年計劃在30個城市建成2000座,服務車輛40萬輛。“打造營運市場換電補能第一品牌”,是這個團隊鎖定的戰略目標。
一個大概占地只有六個車位的小小換電站,背后需要一整套完整的“頂層設計”。作為吉利汽車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易易互聯科技設置了四大事業部:
“易易換電”主要負責換電站布局、建設及運營;“易能電池”持有電池資產,目前已超過30億元,未來“電池銀行”上線運行后,每一個用戶打開換電APP,就對自己電池的投入金額、換電頻次、收益,一目了然。
第三是“吉智研究院”主攻換電核心技術研發迭代,已擁有鎖體結構、高壓連接器、車站通訊模塊三項發明專利;第四是易易智能負責云端大數據建設,整個換電站運營都要智能網聯。
劉金良對筆者表示,“換電”是一個系統工程,從電池采購、入庫、隨車,到電池的運營、租賃、精細化資產管理、梯次利用,一直到拆解再回收,“一塊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通過智能化系統軟件實現”。
還不止如此。易易互聯背后的“生態建設”更需要前瞻性布局和投入。除了研發換電站,吉利體系中還有能方科技負責換電站制造生產,電池企業研發生產動力電池,電池退出換電倉以后,專門負責回收和梯次利用的有常青新能源。最重要的,吉利汽車與力帆汽車合資的睿藍汽車和楓葉汽車,在2C、2B兩端,都有針對換電車型的定制化產品。
一個完整的“換電生態”,當然不能只包括研發制造體系,它最終要為大出行服務生態賦能。
早在8年之前,劉金良就從吉利造車領域轉戰“大出行”,一手打造了曹操專車;兩年前,他又西入川渝,從零起步,在重慶創辦了“幸福千萬家”,致力于成為“最大出行運力服務平臺”。今天,易易互聯以“換電”為切入點,在大出行市場又布下一步大棋。
在重大戰略轉型時刻,要從終局設定當下,即從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最終目標去反推眼下的問題,才能對現實有最真切的認知。否則,很多時間都在做無用功。
劉金良說,經過“八年創業”,吉利大出行生態已逐漸完成邏輯閉環:上線曹操專車是第一步,創建幸福千萬家構建運力服務是第二步,易易互聯推動“換電”浪潮是“第三次跨越”。
應該說,這三步做到位了,吉利汽車就真正能夠實現從一家車企向“智慧出行服務商”的飛躍。
下一個爆款,換電網約車!
比特管理瓦特,算力驅動馬力,軟件(AI)定義汽車。如果說這是智電汽車進化“硬幣的一面”,那么另一面就是“大出行服務”。
作為汽車業“元老級”人物,劉金良對汽車形態和出行生活,有非常明確的預判:智能駕駛L4~L5實現之后,汽車產品開始同質化,品牌漸趨淡化,大多數人“有車不開車、租車不買車”,只有少數追求個性化、操控感的用戶,才會購買和擁有自己的汽車。人們日常通勤乃至絕大部分出行需求,都會轉而依靠共享出行,或第三方出行服務商提供。
但“智慧出行服務商”不一定取消司機,“駕駛員”的角色將演變為“安全員”,再進一步成為“服務員”。未來用戶選擇出行載具,很大程度上“不是為車付費,而是為這個車提供的智能化服務付費”,智能機器+人的服務,才是完美的“智慧出行”。
因此,未來車企進化方向,要么是“小而美”的個性化極致產品制造商,要么就必然成為“出行服務生態提供商”,去構建大出行服務生態,把后面的研發、制造、運營、管理拉動起來,才有可能追求“大規模”。
反過來,只有智慧出行服務商,才能真正去定義大規模量產的未來汽車,因為“沒有誰比他們更懂得用戶需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換電營運車行業一定會涌現出“下一代爆款”。那么,為什么是“換電”?
首先,人們過高估計了固態電池或超充電站的效率,短期內或以當前技術水平,實際運行場景下不太可能10分鐘把電充滿,因為涓流充電是目前電池特性必須的。對運營車輛而言,這些先進技術成本過高,根本無法承受。所以高效集中的換電模式,競爭力無可替代。
其次,換電模式本質是“車電分離”,當車輛生命周期與電池生命周期分離,電池托管給易易互聯這樣的專業服務商,車主可以節省大筆購車費用,一臺30萬的高端車,能省三分之一費用,10多萬的中低端車,甚至能省二分之一。個人用戶花更少的錢,享受更高檔的車,營運車輛則直接省掉大筆投資成本。
第三,電車用戶最大痛點是充電難、貶值快,換電完美解決了“電池焦慮”,包括自燃等安全難題。電池由專門服務商集中管理,一方面“天天做體檢”,確保電池狀態永保最佳,延長電池壽命;另一方面換電站與電網交互穩定可控,非常友好,不像充電樁對電網造成很大壓力或沖擊。
第四,當下中國電車滲透率持續上升,但充電基礎設施滯后嚴重,“天花板”已現。按國家相關規劃,2025年實現車樁比2:1,2030年達到1:1,才可能緩解電車充電難題。2022年我國充電樁數量520萬臺(六成私樁),車樁比達到 2.52:1,未來達標要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35萬臺和790萬臺,差距過大,且規劃不足,盈利困難。
一方面公共樁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進小區私樁增量受限,變壓器容量有限、安全隱患、高功率充電樁電網負荷過大等問題,一時半會兒都難以解決。因此,未來換電必然成為充電的合理補充。
當然,即便換電模式大勢所趨,面臨的門檻和挑戰也很高,并不是一般車企或商業機構可以輕易撬動的。尤其是,電池標準化短期內統一難度大,國家部門有鼓勵政策,但落地不易。
這時候,更需要那些有足夠技術積淀、行業布局深厚,并能夠建立廣泛產業統一戰線的“實力派”。
沒有人比我們團隊的位置更好
中國汽車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智電轉型。智電轉型背后是智慧出行生態的塑造與重構。
早在2015年,奔馳表示正從汽車制造商轉變為互聯網出行服務商;2016年,福特對外強調其是一家移動出行公司;同年,寶馬表示遠期目標是成為智能交通解決方案提供商;2017年,長安汽車明確提出要轉型為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
課題早已提出,但怎么解題,到底怎么做?沒有現成答案。
過去8年,劉金良和他的吉利團隊抽絲剝繭,迎難而上,以一次又一次深入實踐和探索,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漸漸描繪了未來出行的一張藍圖。從“說曹操,曹操到”,到幸福千萬家推廣“幸福運力”,再到易易互聯“換電模式”,都給整個行業以巨大啟示。
從全球汽車和出行業大局觀察,Uber和滴滴崛起算是1.0時代;之后主機廠下場,曹操專車、T3出行等各類出行公司風起云涌,可謂2.0時代;到2023年,智駕技術路線越發清晰,出行市場經歷泡沫洗禮,正在迎來3.0時代。有人稱之為大出行的“黎明前夜”。
這是比拼實力和耐力的時刻,更是比拼格局和視野的競賽。
“整個行業,沒有人比吉利汽車的位置更好;吉利汽車內部,沒有人比我們團隊的位置更好。”劉金良認為,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謀篇布局已久,“夢有多大,心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某種意義上智慧出行生態的競爭可能是生死之戰。
到最后,傳統主機廠的形態可能會消失,甚至最后只剩下一家公司。
他說,“那一定是吉利出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