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本P7亮“技術底牌”:日系車終于要翻身了?
新銳汽車觀察 | 03-28
20165
3月26日,26年前雅閣下線的同一天,廣汽本田在新建的新能源汽車工廠里,下線了燁品牌首款純電車型P7。
這不是巧合,而是有意為之:一是意味著廣本覺醒了,從燃油車全面走向智能電動車;二是寓意從一款經典車型,走向另一個創造性的時代。
雅閣過去之于廣本的意義,可能就是廣本對燁P7的期望值。即便廣本在官方信息里沒有明說,不過也可以猜到,燁品牌P7就是廣本的“技術覺醒之作”。
從廣汽本田投巨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工廠,到燁P7的技術含量看,合資的代表車企廣汽本田,已經完全適應了中國式的技術“卷”。
這意味著,日系車沉默了一段時間后,重新找回市場地位的節點到了。
在大環境上,“懂王”對進口車征稅,推動中日韓合作迎來“窗口期”,日系車回暖的外部環境開始改善。而從歷史經驗看,國與國之間關系的起伏,恰恰反映該系別汽車在中國市場上的冷暖。
這是一個新起點。
01. “技術覺醒”時刻
合資車企過去幾年的低迷,被認為是技術上應用遲緩,自主品牌搶了先機。
客觀說,合資在某些新技術上,確實因為外方管理層認知更新較慢,導致落后市場一步。但這并不能說是合資車企的認知,因為中方管理層在中國市場的體感,和所有自主品牌沒有區別。
廣汽本田這一波技術大釋放,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通過全球制造和中國創新的結合,全鏈條創新。說白了,就是尊重中國技術革新的成果,內外實現了融合。
比如燁P7應用寧德時代和Honda高標準定制的90度高能量密度三元鋰大電池,能量密度比很多自主一線品牌都要高,續航達到650KM。
動力電池采用了熱泵空調(Heat Pump AC)智能熱管理系統,低溫(-7℃)環境下,續航里程可提升5%。即便在-30℃的極寒環境下,仍能保持86.8%以上的容量。
“三電”內外結合開發,對于本田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本田工程師對汽車的駕趣有近乎偏執的追求,他們在電動車上,仍然延續了這一理念,目標是重新定義電動車時代的駕趣。
因此,他們開發了全新的三合一高功率電機,電機單體最高效率97.5%,控制器單體最高效率98.5%;在P7上,通過自適應電磁減震系統設計出6種不同的駕駛模式,比一般的傳統燃油車都要多。
這是傳統燃油車積累下來的突出優勢:電動時代還是可以玩車,甚至可以玩出更多花樣。
對于合資車,過去的智能化是差點意思。不過,在P7身上,廣汽本田徹底刷新了市場慣常的看法。
目前市場上對智駕很有信心的車企,也不過是做到了L2+級上車,L3級還需要一點時間。廣汽本田燁P7一上來就搭載了L2+級駕駛輔助,進入了主流陣營。
從傳感器的數量看,P7也不太像傳統合資車。P7搭載了1個前攝像頭、4個輔助智能泊車的多向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
有專業媒體的實測數據顯示,燁P7的匝道通行成功率達92%,超越小鵬G6的87%。
刷短視頻經常看到的自動找車位、駕駛員情緒感知等等功能,P7這款車上也全部有,智能化一點不輸造車新勢力。
智能座艙也有了大彩電大沙發,并且首次搭載AI開放式大模型平臺,兼容阿里主流大模型開發框架,實現“最佳模型秒級調用”。
智能化上,本田也實現了和中國創新的融合,對于在傳統燃油時代有“技術宅”之稱的本田工程師,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
開過P7的業內人士私下說了一句很矛盾的話,本田車還是本田車,本田車又已經不那么本田車。
怎么理解這句話?本田在造車基本原則上,比如駕趣、品質等,仍然堅持了本田的風格,但應用新技術上,又完全像一個先鋒派。說直白一點,本田突破了。
02. 重構游戲規則?
燁P7誕生的黃埔工廠,本身就是一場制造業革命:
這家工廠在數字化層面有很多首創,在業內掀起一場?數字暗戰?。比如采用華為的“光工廠”解決方案,AI質檢系統將焊點缺陷率從0.8%壓至0.02%,比特斯拉柏林工廠低了60%。
又比如,沖壓車間采用全伺服生產線,最快3.75秒生產一個/一對沖壓零件,零件生產完成后由機器人完成100%自動裝箱。
燁P7的供應鏈,也出現了新能源時代的突出特征,不僅有博世、松下等世界級傳統供應商,而且加入了寧德時代、科大訊飛等中國頂尖企業。
這些特征,其實背后是以廣本為代表的合資車企,要求重構游戲規則的決心。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40%,而日系品牌在華市場份額卻跌至14.4%的歷史冰點。當所有人以為日系車將“掉隊”時,廣汽本田下決心砸35億元建了這座工廠。
顯然,廣本已經看到了反攻的利好因素。
從大環境上看,懂王發動的無差別貿易戰,推動了東亞國家走向更加緊密的貿易互利。作為在中國的日系品牌,對形勢的變化應該特別敏銳。
此外,目前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正在回歸理性。造車新勢力?面臨的續航虛標、保值率暴跌、維修黑洞用戶三大痛點,恰恰是日系車企的強項。
廣本的燃油車素來以保值著稱,品質管理也獨樹一幟,再加上20多年積累的幾千家售后網點,老牌合資車企應該是具有后發優勢潛力的。
造車新勢力前幾年玩了一波“亂拳打懵老師傅”,現在,日系車企似乎已經緩過來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頻頻出手,拉響了反擊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