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印象:消失的車企網紅高管,爆發的行業技術平權
駕域AUTO | 04-29
20769
2025年上海車展,竟然出奇地安靜。媒體日頭兩天,沒有模特走秀,也沒有行業大佬前呼后擁呼嘯往來,更沒有往屆“紅配綠”之類鬧劇上演。雖然我在某展臺上偶遇了王傳福的隊伍,也是前呼后擁一大幫人,但幾乎沒有吃瓜群眾追隨圍觀更沒有大呼小叫,老王也是很低調地戴著口罩,匆匆走馬觀花而去。往屆車展圍在車企大佬身邊的追星族和氣氛組們,也統統不見了蹤影。
聽說本次上海車展組委會為了防止車企大佬網紅化,避免車展變秀場,事先做了大量工作,效果也很顯著——好久沒安安靜靜地看過這么一屆舒服的車展了!
有一種感覺,從車展前收緊智駕技術的過度炒作,再到車展上杜絕車企高層網紅式表演,對某些車圈流量大咖濫用流量支配地位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相關部門看不下去了。大概還是希望,流量的競爭應該回歸到產品技術本身,不能濫用表演炒作以及氛圍組,給網上流量沒那么大的多數車企,也要有一定的流量權和呼吸權,也要給予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流量平權,可能比技術平權更重要。上海車展,讓我們看到行業回歸理性的開始。
不過流量平權是表,技術平權是里。作為一個展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秀場,上海車展上,技術平權始終是驅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上海車展上,我總結出了“三大平權”趨勢。
第一大平權是油電同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上汽奧迪全新奧迪A5L,成為全球范圍內首搭華為乾崑智駕的純燃油車,能實現城市NOA領航。甚至為了不破壞整車線條,兩組激光雷達被裝在了霧燈區位置。這證明燃油車不再是智駕時代的旁觀者。那么奧迪A5L是怎么做到的呢?據了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奧迪A5L本身就采用了先進的分布式EE架構輔以千兆以太網,從底子來說,能支持智駕系統高算力低延時的通訊和能耗需求。這證明先進的EE架構并不是電車專屬,新款的油車也一樣能實現。二是華為和奧迪的工程聯手開發了一個VMM模塊,智駕系統將道路規劃決策信號傳給VMM,VMM整合控制油門剎車和轉向,實施控制動作,就此將智駕系統和油車三大件之間的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克服了智駕系統和油車三大件之間無法協同控制的最大難題。看來油車無智駕,要成為歷史了。
除了油電同智,第二大平權趨勢,就體現在核心技術的平權。
長安汽車在上海車展上發布了自己的500Bar新藍鯨1.5T燃油機,全面下放到了10萬以內車型,是市面上唯二的500Bar超高壓燃油機(另一款是第五代EA888 2.0T),領先整個行業。不過轉眼我就在聯合電子的展臺上,看到了其展示的500Bar高壓直噴技術方案(正在跟兩家車企開發配套),包含噴油嘴、油軌、發動機控制器、動力系統域控制器等軟硬件全套方案。主要用于混動系統。看來不管燃油機還是混動機,全行業逐步升級到高壓500Bar已經是大勢所趨。
相比燃油機,電驅動技術的發展就更讓人大開眼界。雖然增程技術還被一些人視為簡單落后,但擋不住市場的熱情和供應商的積極性。也是在聯電的展臺上,我看到了一臺其新開發的二合一增程系統,發動機控制器和電機控制器集成到了一塊主板上(圖中綠色板),軸向布置。不算飛輪的整個軸向長度只有196mm,總重量僅為32公斤,而且不用再在頭上頂一個大包(控制器),徑向尺寸也很小,整體尺寸非常緊湊,且能適配400V和800V平臺。這種二合一增程器在博格華納等企業展臺上也有亮相。不僅尺寸小易適配,而且降低了物料成本,發動機和電機也更容易協同控制。所以,看到這種超高集成、高適配性和有可靠性和成本優勢的增程系統,還認為它是簡單落后的代表,那就是無知了。
還有一個高大上的技術在車展上走下了神壇——那就是分布式電驅。所謂分布式電驅,就是把兩臺電機集成到一個箱體里,讓兩臺電機分別獨立控制兩側車輪(所謂的扭矩矢量控制)。如仰望U8的易四方、極氪001FR等,是性能和極致操控的象征,搭載分布式電驅的車型,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但是本屆車展不少供應商的展臺上,都展出了成熟且更緊湊、更低成本的分布式電驅產品。例如博世的,雙電機合計輸出440kW/7300Nm,能適配純電、增程、400V、800V等不同平臺。相比比亞迪電機輸出端的齒輪平行式布局,博世采取了行星齒輪進行傳動輸出,因此徑向尺寸更小,看起來“更細”,適配性更好。
同樣在華為展臺上我也看到了類似的產品(也采用行星齒輪傳動),但華為還展出了下一代結構更緊湊的分布式構型。如下圖,兩臺電機組合在一起,軸向長度目測只有四十公分,跟一臺單電機的尺寸相當。而且華為的強項是功率芯片和電控,能為客戶提供全套的控制算法,只是目前還沒能量產。
當我還在為華為下一代的分布式電驅嘖嘖稱奇時,轉眼就在寧德時代展臺上看到了類似的產品。寧王旗下的時代智能,開發滑板底盤的,為了能讓電驅系統適配滑板底盤內的狹小空間,開發了一套分布式電驅,采用行業最先進的軸向磁通技術(可以把定子和轉子看作是兩個平行的盤子,磁力線跟電機軸平行,當定子繞組通過電流時,產生磁場驅動轉子轉動),因為定子和轉子是薄盤而非圓筒造型,所以整個總成軸向長度很短,只有40多公分,能輸出500KW的峰值功率(持續功率也能達到320KW),而且目前已經能量產。
如下圖,后軸的分布式電驅、傳動系統都被集成在底盤殼體內,整個底盤非常平整類似一張滑板,這就是滑板底盤。滑板底盤的優勢在于高集成,能和車身的開發過程完全解耦,帶來新車開發和制造流程的革命性創新。
技術平權,也體現在電池上。如今車企都在卷超充。比亞迪高大上的10C超充更多是行業標桿意義,但6C的超快充已經有望成為行業主流。在欣旺達的展臺上,我看到了其專注超充電池的一系列相關產品——HEV電池,能量1.89度,已經能實現60C閃充70C閃放(我開的奇駿e-POWER正是欣旺達的電池,還是30C倍率,短短一年多已經提高了一倍)。對于插混和純電車,欣旺達可以提供磷酸鐵鋰(密度180Wh/kg)和三元鋰(密度240Wh/kg),均能實現10分鐘充電10%-80%,峰值充電倍率能達到6C,平均充電倍率在4C左右(充電功率能達到450KW左右)。所以,只要你的預算充足,2C-6C目前市場上還是隨便可選。超快充并非高高在上、只能少數人擁有。
第三個集中體現的,就是合資車企在智電領域的技術平權。合資車企過去被視為轉型慢、落后的代表。但是這次一個典型的現象:合資車企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上,在國內先進供應鏈的支持下,已經跟自主和新勢力不再有明顯差距。例如上汽大眾的ID.ERA,大眾首款增程車,Momenta智駕、8屏聯動座艙、雙腔空懸、EA211基礎上開發的增程器,雙叉臂+五連桿,再加上充滿電車感的造型設計,和同場競技的任何一款新勢力電車相比,已經完全不落下風。前面說了上汽奧迪和華為聯合開發的油車上的華為乾崑智駕,此外上汽大眾還有大疆視覺方案、Momenta智駕、以及大眾與地平線合資的酷睿程智駕方案,可選方案很多,將陸續推向市場。
另外像廣豐鉑智3X以14萬價格買到“激光雷達城市領航”的市場定位獲得成功后,鉑智7又以“激光雷達+鴻蒙座艙”形象亮相。東風日產N7,超過4.9米的中大型純電轎車,最低已經做到了12萬以內,跟零跑、啟源價格趨同。高配車型也給到了城市記憶NOA。馬自達EZ-60,除了馬自達歷史上首次用上了CDC可變阻尼懸架,還在座艙內用上了4納米的高算力芯片,今年支持高快領航,明年推出帶激光雷達的城市領航。
本田的電動化走的比較坎坷,但說實話看到車展上本田展出的這套電驅總成+底盤,做工用料還是一板一眼相當扎實的。或許技術已經沒有太大代差了,但合資車企更要緊的是擺平心態、找準位置,學會怎么向受眾傳遞價值。例如,這么精致的底盤模型旁,不應該站一個工程師來解答問題么?而不是只站一個妹子來負責播放視頻。
最后車展上的一個感想:那就是審美能力,好像也在平權。從前新勢力造的車,有科幻感和未來感,引領行業潮流。甩傳統特別是合資車企油車三條街。而本次車展上這條審美力上的鴻溝,似乎不見了。
說的就是你,樂道L90,這真的是蔚來出的車嗎?除了撞臉騰勢,也缺乏未來感和電車感,這幾乎把蔚來最大優點(審美能力)給抹殺了。而這兩年新勢力出的產品,除了某些抄襲模仿的,除了小鵬P7+、阿維塔06等少數產品之外,也越來越難有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
再看看上汽奧迪的AUDI E5,這線條、質感、全身上下洋溢的科幻氣質。再看看馬自達EZ-60,轎跑式SUV,全車9風道設計。這樣的工藝和審美,不是本該出自代表潮流的新勢力之手嗎?這種審美能力的此消彼長,是否將模糊掉傳統和新勢力之間的鴻溝,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駕值觀
整體感覺,得益于中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和激烈內卷,油電之間、車企之間、合資與自主新勢力之間的技術代差,其實都可以抹平,技術價值的平權會是我們這個行業,螺旋上升、重復上演的主旋律。而車企作為集成商,生產和銷售者,當技術代差越來越小,拼的是什么?除了保持核心技術的領先(領先一代不可能,領先半代有可能),更多拼的是審美能力、組織能力、營銷能力、生態圈的建設能力、以及領導者的個人魅力等等這些偏主觀的能力。所以我覺得,當技術代差沒有了,主觀因素占主導,意味著大家都有機會。市場格局還遠沒到塵埃落定的那一天,真正的淘汰賽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