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寶馬,賣不動了
青橙汽車 | 05-09
13301
如何讓消費者相信“三叉星徽”“藍天白云”“四環標”承載的品牌價值,是BBA均面臨的課題。
傳統豪華車品牌BBA(奔馳、寶馬、奧迪)近期陸續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經青橙汽車梳理,三家車企在本季度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財務表現,奔馳和寶馬營收、凈利驟降,而奧迪卻穩健增長。
具體來看,奔馳第一季度實現營收332.24億歐元,上年同期為358.73億歐元,同比下滑7%;凈利潤為17.31億歐元,去年同期為30.25億歐元,同比下滑43%;利潤率為7.3%,低于去年的9%。
寶馬在今年一季度實現總收入337.58億歐元,較2024年同期的366.14億歐元下降7.8%(經匯率調整后降幅為8.7%);凈利潤為21.73億歐元,同比下降26.4%。
與奔馳、寶馬一季度營收、凈利雙降不同的是,奧迪呈現出穩健的增長狀態。數據顯示,奧迪一季度營收為154.3億歐元,而去年同期為137.3億歐元,同比增長12.4%;一季度毛利潤為17.8億歐元,同比增長4.9%,營業利潤為5.37億歐元,同比增長15.2%。
對于業績的增長,奧迪方面指出“主要得益于搭載V6/V8發動機車型的銷售占比提升,以及純電動汽車(BEV)的份額增加。”
同時,奧迪維持了全年業績預期,預計2025年全年收入在675億至725億歐元之間,高于2024年的645億歐元,營業利潤率為7%至9%。不過,并未計入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影響。
實際上,受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奧迪的大多數競爭對手,包括梅賽德斯-奔馳、福特和Stellantis都已撤回了2025年財務預期,稱鑒于美國這個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實施的影響深遠的進口關稅,很難給出合適的財務預期。
不過,寶馬方面并未撤回,而是維持其2025年財務預期不變。稱其財務預期已考慮到截至當前宣布的所有關稅,預計稅前利潤與上一年持平,汽車部門的營業利潤率為5%至7%。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幾年中國市場是跨國車企利潤的重要貢獻來源,而寶馬在中國市場已呈現出連續下跌的局面。
根據寶馬集團此前公布的2024年財報,寶馬中國區2024年銷量為71.52萬輛,同比下滑13.4%,為寶馬銷量降幅最大的單一市場,同時在BBA中的跌幅也最大。
而今年一季度寶馬全球交付量為58.61萬輛,同比下降1.4%。其中,在中國市場交付量同比下降17%,而在歐洲和美國同比分別增長6%和4%。顯然,中國市場的表現拖累了其全球市場銷量。
同樣,今年一季度奔馳全球市場的銷量也受中國市場拖累。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奔馳在全球范圍銷售52.92萬輛,同比下降7%,這已是該品牌連續多個季度銷量下滑。其中,中國市場一季度銷售15.28萬輛,與去年同期的16.9萬輛相比減少超10%。
當然,受中國市場激烈競爭的影響,奧迪第一季度在中國的交付量也出現了波動,同比下降了%,至14.5萬輛;與奔馳、寶馬超兩位數的下降幅度相比,奧迪表現相對穩健。
財務表現上,今年一季度奔馳與寶馬營收、凈利雙降,而奧迪卻逆勢實現穩健增長,三大品牌的分化背后,是市場格局重構與戰略路徑差異的集中體現。
奔馳與寶馬的困境源于“電動化投入高、盈利周期長”的行業共性問題。據了解,奔馳電動車單車虧損達1.2萬歐元,寶馬i系列利潤率不足3%,而奧迪通過PPE平臺的規模效應和本土化降本,將電動車毛利率提升至8%。這表明,電動化轉型需要技術、供應鏈與市場策略的協同突破。
目前,奔馳、寶馬仍依賴全球車型,未能精準捕捉中國用戶對智能座艙、充電便利性的需求;而奧迪通過AUDI品牌和Q6Le-tron的本土化設計,在中國電動市場建立差異化優勢。
數據顯示,奧迪在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型市占率已從2024年的3.2%提升至2025年Q1的5.1%,而奔馳、寶馬分別降至2.8%和4.5%。
當然,這些百年歐洲大廠并非坐以待斃,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BBA推出了自家的最新力作。這些車型可以說是這三家德系車企“苦練兩年以上內功”交付的新平臺、新電子電氣架構、新的驅動路線、新座艙以及新智駕的集成,而這些也曾是他們的短板。
但在當下的中國車市,本土傳統車企與新勢力正以“高配低價”策略持續重構市場競爭格局——從25萬元級純電SUV到50萬元級豪華轎車,每個曾被BBA牢牢把控的細分市場,都在遭遇“配置碾壓式”價格下探。
如今,攜新品重返戰場的BBA面臨著比銷量下滑更嚴峻的課題——在電動化滲透率50%徘徊的市場環境中,如何讓消費者相信“三叉星徽”“藍天白云”“四環標”承載的品牌價值,是BBA接下來均要面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