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下降9.42%虧損超7億 廣汽集團如何穿越虧損迷霧?
車德鋼 | 05-09
12745
前不久廣汽集團發布了一季度財報,引起了廣泛關注。根據財報顯示廣汽集團一季度營收196.50億元,同比下滑7.95%;凈利潤虧損7.32億元,同比暴跌159.95%,如此業績創下近五年最差季度表現。這一數據不只是簡單的數字波動,它背后藏著廣汽集團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也映射出整個傳統汽車行業轉型的艱難處境。
廣汽集團將業績下滑主要歸因于汽車銷量同比減少和促銷投入加大。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廣汽總銷量37.11萬輛,同比下降9.42%,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6.24萬輛,同比下滑6.46%。合資品牌中,廣汽本田銷量同比下滑20.73%,廣汽傳祺下滑19%。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價格戰”硝煙彌漫,廣汽加大促銷投入本是應對之策,可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0.62%,營收卻下滑7.95%,投入產出嚴重失衡,這無疑給廣汽敲響了警鐘。從市場大環境來看,消費者在“價格戰”中變得越發理性,單純的降價促銷已很難刺激消費,車企必須重新審視營銷策略。
深入分析廣汽的品牌結構,能發現更多問題。合資品牌曾是廣汽的利潤“搖錢樹”,但近年來風光不再。2024年廣汽本田銷量同比減少26.52%,廣汽豐田下滑22.32%,到2025年第一季度,廣汽本田銷量依舊低迷,廣汽豐田雖憑借“一口價”策略實現3.55%的增長,可終端大幅讓利對長期盈利的影響難以預估。在消費升級和自主品牌崛起的雙重沖擊下,合資品牌的優勢逐漸削弱,消費者對汽車品質、智能化和個性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合資品牌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很難保住市場份額。
自主品牌方面,廣汽傳祺推出的“向往”系列,雖搭載華為乾崑智駕,但因推出時間問題,對一季度銷量助力有限。這反映出車企在新車型推出節奏上需要更加精準把控,同時也要加強市場推廣,讓新技術、新車型更快被消費者接受。
好在廣汽集團沒有坐以待斃。2024年底啟動的“番禺行動”,通過組織架構改革、降本增效和技術升級,為企業轉型奠定基礎。新任董事長馮興亞提出“2025年銷量增長15%”的目標,并計劃三年內推出22款新車型,覆蓋多種動力形式,展現出廣汽轉型的決心。與華為的合作更是關鍵布局,雙方打造30萬元級高端智能品牌,借助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優勢,廣汽有望提升產品競爭力,開拓高端市場。但合作也存在挑戰,如何平衡雙方利益、確保技術順利融合與落地,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車德鋼總結:
從行業發展來看,廣汽的困境是傳統車企轉型的縮影。合資紅利消退、新能源賽道競爭激烈、技術投入與市場回報周期錯配,這些問題困擾著眾多車企。短期而言,廣汽集團的業績壓力難以緩解,市場競爭只會愈發激烈,產品迭代、品牌塑造都需要時間和資金投入。但長期來看,“番禺行動”和與華為的合作如果能順利推進,將為廣汽帶來新的增長點。
在這場轉型“生死時速”中,廣汽集團必須直面品牌重塑、技術轉化和成本控制等挑戰。品牌重塑需要精準的市場定位和持續的品牌建設;技術轉化要確保新技術在產品上穩定應用;成本控制則關乎企業盈利能力。馮興亞掌舵下的廣汽集團,轉型決心至關重要,只有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改革,才能在中國車市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作為汽車行業觀察者,期待廣汽集團能借助一系列舉措成功轉型,走出陣痛期,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