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視角下 中國車企的穩健突圍之路
EV視界 | 05-09
13869
在當今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風云變幻的時代,中國車市宛如一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戰場,各家車企在這里激烈角逐。競爭的硝煙不僅彌漫在市場份額的爭奪上,更深入到企業財務狀況的暗流之中。那么,將中國車企與國際車企的財務表現放在一起審視,誰能在財務的賽道上跑得更穩、更遠呢?
汽車行業,作為一個產業鏈條冗長、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周期漫長的領域,負債率高成為了全球車企普遍面臨的情況。這背后的邏輯在于,總負債與企業規模和營收成正比。車企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投入新技術研發以及拓展市場,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負債就成為了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
從國際車企來看,2024 年福特汽車的資產負債率達到了 84.27%,通用汽車則為 76.55%。如此高的負債率,反映出國際車企在擴張過程中承擔了較大的債務壓力。再把目光聚焦國內,2024 年截至三季度末,奇瑞的負債率為 88.64%,蔚來為 87.45%,賽力斯為 87.38%,這幾家車企的負債率處于相對高位。
不過,從整體數據來分析,無論是國際上的大眾、奔馳、現代、寶馬等知名車企,還是國內的比亞迪、吉利、上汽、長城、長安等車企,資產負債率大多都在 60%以上。這表明,負債經營在汽車行業是一種普遍現象。
但令人欣喜的是,國內車企在負債率方面呈現出積極的變化趨勢。以比亞迪為例,從已披露的 2025 年一季報數據來看,其負債率已經降至 70.7%,在近半年的時間里,負債率降低了近七個百分點。按照這樣的發展態勢,今年內比亞迪的負債率很有希望降至“6”字頭,這無疑為中國車企在財務穩健性方面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負債結構的不同,直接反映了車企財務管理策略的差異,也決定了企業所面臨的財務壓力大小。總體而言,相較于國際主流車企,中國車企在財務管理上展現出了更為保守和智慧的策略。
截至 2024 年末,國際車企的負債情況令人擔憂。大眾集團營收高達 2.5 萬億元,然而總負債卻達到了 3.4 萬億元;豐田營收 2.2 萬億元,總負債為 2.7 萬億元;福特營收 1.3 萬億元,總負債達 1.7 萬億元。由于總負債與企業規模和營收成正比,國際車企在追求規模擴張和營收增長的過程中,負債規模也隨之水漲船高,總負債普遍高于總營收 20% - 30%,這使得它們面臨著較大的財務風險。
反觀中國車企,財務狀況則相對更為健康。比亞迪營收 7771 億元,總負債 5847 億元;吉利控股營收 5748 億元,總負債 5047 億元;奇瑞營收 1822 億元,總負債 1749 億元;上汽集團營收 6276 億元,總負債 6104 億元??梢钥闯?,中國車企的總負債普遍低于總營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有息負債占比這一關鍵指標。在國際車企中,豐田有息負債約 1.87 萬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高達 68%;大眾集團有息負債約 1 萬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 32%;福特有息負債約 1.1 萬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 66%。有息負債占比過高,意味著企業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費用,財務壓力也會隨之增大。
而國內主流車企在有息負債方面控制得較為出色。吉利控股有息負債為 860 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 17%;奇瑞有息負債為 211 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 12%(截至三季度末);長城汽車有息負債為 168 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 12%;比亞迪有息負債約 286 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僅為 5%,在國內外主流車企中處于極低水平。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車企在財務管理上的穩健和謹慎,通過優化負債結構,降低了企業的財務成本和風險。
供應商作為車企產業鏈上的重要合作伙伴,與車企的合作關系緊密相連。而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不僅是衡量企業財務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也反映了企業對合作伙伴的尊重和擔當。
據 Wind 數據統計,截至 2024 年末,比亞迪向上游供應商付款的平均周期為 127 天,與吉利控股并列成為付款周期最短的車企。這一較短的付款周期,不僅體現了比亞迪和吉利控股良好的資金流動性和財務狀況,也彰顯了它們對供應商的誠信和負責。奇瑞的付款周期為 143 天(截至三季度末),長城汽車為 163 天,蔚來為 195 天,長安的付款周期則超過了 200 天。
綜合來看,盡管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但中國車企卻憑借著對財務狀況的嚴格把控、合理的負債結構以及良好的供應鏈管理,實現了穩健的發展。它們不僅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汽車產品,還在全球汽車產業的舞臺上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只有保持健康的財務狀況,車企才能在市場的風浪中穩健前行,才能在未來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