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文《中國汽車由大變強趨勢性特征辨析》(二)
汽車評價 | 2024-12-26
21478
李慶文《中國汽車由大變強趨勢性特征辨析》(二):中國汽車產業布局的主導力量正在轉換,中國車企替代跨國車企
編者按:中國汽車應如何由大變強?汽車評價研究院將連續刊載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的《中國汽車由大變強趨勢性特征辨析》,通過十大方面,從業內第三方視角辨析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當前形勢。
今日刊載第二部分——《中國汽車產業布局的主導力量正在轉換:中國車企替代跨國車企》。
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 李慶文
2020年前:中國汽車產業布局由跨國車企主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產業布局基本上是由跨國公司主導的。
這樣的說法,可能很多人會說,中國汽車是一直存在比較嚴格的產業政策管控的,何況改革開放之初的產業政策,是把企業準入作為核心的,也就是說,沒有政府的批準,企業是不能從事整車和發動機生產的。
這樣的產業政策,目的是為了控制跨國車企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在中國的區域布局數量和速度??墒牵蟮牟季趾妥罱K的決定,主導權基本上還是掌控在跨國車企手中的,加之地方政府,對跨國車企的高度重視和極度青睞,跨國車企的話語權更加凸現。
在那時,哪一個地方政府把跨國車企請到本地建廠,是巨大的業績。跨國車企擁有布局產業的資源,因此具有主導權和主動權。地方政府不但有吸引跨國車企的萬丈激情,還有說服與爭取國家支持的能量。
在這樣的局勢下,行業主管部門執行產業政策,受到比較大的干擾和影響。有的時候,在強大的博弈參與者面前,陷入尷尬境地。
同樣,在這場博弈中,有的地方由于沒有爭取到跨國汽車公司的進入,從比較強的汽車產業區域,變成了比較弱的區域。
比如曾經的南京市,在計劃經濟時期,由于有南汽的存在,在中國汽車產業版圖中舉足輕重,在輕卡輕客上處于領先位置??墒?,由于南汽集團沒有與一流跨國汽車公司建立起合資公司,不但沒有保住在輕卡輕客上的領先優勢,整個集團被上汽重組,現在的南京汽車產業在中國汽車產業版圖中地位大幅度下降,今不如昔。
再比如天津市的汽車產業,本來天津汽車已經與豐田汽車建立起了合作關系,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可是,由于豐田汽車與一汽集團建立了合資公司,又與廣汽集團建立了合資公司,放棄了與天汽集團的合作。加之自主創新能力弱,自主品牌沒有競爭力,整個集團經營陷入比較大的困難之中。天津市積極推動天汽集團與一汽集團進行了重組,由此,曾經在中國市場上以天津夏利為標志的天汽集團消失了,天津汽車產業在中國汽車產業版圖中成為被重構之地,失去了在華北地區汽車產業中往日的重要地位。
跨國車企希望能夠與有一定造車經驗和積累的汽車企業合資。由于歷史的原因,傳統的國有汽車企業成為他們首選目標。由此,就產生了第一批汽車合資公司,比如:北京汽車與美國克萊斯勒的合資公司,上汽與德國大眾的合資公司,一汽與大眾的合資公司,廣汽與標志的合資公司,東風汽車與雪鐵龍的合資公司。
之后,跨國車企在中國的產業布局出現了更加迅猛的態勢,進入新世紀的前十年達到了高潮,同時也基本完成了他們想達到的產業布局目標。
由跨國公司主導下形成的中國汽車產業地圖 制圖:汽車評價研究院
跨國車企主導下,形成了當時的中國汽車產業地圖:
東北:以長春為中心,集聚了大眾、豐田、寶馬等跨國車企;
華北:以北京為中心,集聚了奔馳、現代、豐田等跨國車企;
華東:以上海為中心,集聚了大眾、通用等跨國車企;
華南:以廣州為中心,集聚了豐田、本田、日產、三菱等跨國車企;
西南:以重慶為中心,集聚了福特、現代、鈴木、馬自達等跨國車企;
華中:以武漢為中心,集聚了日產、標志雪鐵龍、本田、雷諾等跨國車企;
西北:基本被跨國車企邊緣化。
2020年后:中國汽車產業布局由中國車企主導
現在,中國汽車產業地圖正在重構,呈現出“北弱南強、區域中心未定”的態勢。
那么,這個新的產業布局重構的主導力量是什么呢?現在,我們可以非??隙ǖ幕卮?,是中國汽車企業。崛起的中國汽車企業正在以自己的力量重構中國產業格局,跨國車企的主導地位正在快速讓位于中國汽車企業。這是巨大的變化,是歷史性的變化,是中國汽車人期待已久的變化。
中國汽車企業主導下的中國汽車產業地圖 制圖:汽車評價研究院
在中國汽車企業主導下,中國汽車產業地圖的雛形顯現:
(1)華南地區:正在從以廣州為中心向以深圳為中心轉變
華南地區汽車產業地圖 制圖:汽車評價研究院
過去,廣州依靠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等跨國車企,在華南地區汽車產業中起到中心作用。如今,這些合資汽車企業銷量出現大幅度下降,裁員、減產、關廠成為普遍選項。
與之相反,深圳的比亞迪和華為卻市場地位快速上升,銷量迅猛增長,不僅在華南地區影響力大幅度提升,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成為重構產業格局的重要力量或主導力量。
今年,比亞迪有可能實現400萬輛的銷量目標,超越久居第一位置的上汽集團,躋身世界汽車企業十強之列,并且是以新能源汽車銷量躋身其中。比亞迪成為重構中國汽車產業格局的重要力量,替代了一些跨國車企在中國汽車產業布局中的地位。
2024年比亞迪乘用車累計銷量,來源:比亞迪官微
一個以比亞迪和華為為龍頭,以廣汽及一些跨國車企為力量的,以深圳為中心的大灣區汽車產業增長極已經基本形成。這個增長極,對中國汽車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拉動作用巨大,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貢獻巨大,對世界汽車產生的影響巨大。
比亞迪以新能源汽車創新能力雄踞世界汽車產業,華為以智能汽車技術創新領先挑戰歐美汽車零部件巨頭。比亞迪和華為兩強崛起于中國改革開放重鎮深圳,絕非偶然,絕非易事,絕非尋常,它是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歷史碩果,是中國人的創造力被釋放出來后產生的巨大能力顯現,是中國民營汽車企業競爭力強大的證明。
(2)華東地區:安徽、浙江成為新產業中心,上汽、吉利、奇瑞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華東地區汽車產業地圖 制圖:汽車評價研究院
過去,華東地區的汽車產業一直以上海為中心,以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為龍頭,江蘇、浙江、安徽的汽車產業與上海差距比較大,如今,這個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浙江以吉利汽車為龍頭,發展勢頭強勁。吉利汽車的國際化能力,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盈利能力,都可以與上汽一比高低。吉利汽車帶動浙江的汽車產業全面發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比較完整。
浙江民營汽車企業實力強大,企業的體制機制比較先進,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強,接受新汽車的理念快,行動迅速,執行力相對比上海的國有汽車企業和合資汽車企業強。
吉利旗下領克07 EM-P和08 EM-P 汽車評價研究院供圖
安徽汽車產業一直以自主創新為中心,在合資汽車企業主導汽車產業時,他們舉步維艱,遇到的困難比上海多,發展過程曲折跌宕,風險不斷,但是,他們在艱難的自主創新過程中,練就了一身自主發展的真本事,硬功夫。
奇瑞汽車通過27年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不但實現了從0到1的初創目標,而且邁過了從1到10的生死存亡階段,現在正在快速跨越從10到100的第一個高峰,進入了世界500強企業行列,表現出成為世界一流汽車企業的趨勢。
江淮汽車近幾年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商用車健康成長,新能源乘用車穩健發展,對外合作取得歷史性突破。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蔚來汽車落戶安徽,扎根安徽,成為安徽新能源汽車的龍頭企業,拉動安徽新能源汽車發展快速發展。
安徽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不但比較完整而且特點鮮明,自主創新企業集聚,內生動力強,未來可期。
奇瑞捷途山海T2和蔚來ET7 汽車評價研究院供圖
江蘇汽車產業重點不夠突出,全面開花,布局分散,缺失扎根本地的整車龍頭企業,但是,零部件企業比較強大。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明顯看出,上海汽車產業的中心地位有些動搖,根本原因是上汽集團的兩家合資公司在新能源汽車戰略轉型過程中,認識遲了,戰略確定晚了,行動緩慢,沒有跟上劇烈變革的時代步伐。
盡管上海引進了特斯拉這樣的世界一流汽車創新企業,對上海汽車產業的新布局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特斯拉獨特的戰略和獨特的經營模式,對上海汽車產業的拉動作用還有待加強。
更讓上海汽車產業憂慮的是上汽的自主板塊發展的不順利,不理想,與浙江和安徽的自主創新企業相比,顯得有些落伍。
華東地區汽車產業的布局變化可能是最大的。浙江和安徽汽車產業正在崛起,誰能成為華東地區汽車的中心,目前還不能定論,但是,上海鶴立雞群的格局不復存在是確定的事實,未來是浙江、安徽、上海三足鼎立,還是其中一家扛起發展中心的重任,目前尚在變化之中,不好下結論。
未來是吉利汽車為龍頭,還是上汽為龍頭,或是奇瑞汽車為龍頭,目前也無法判定。但是,上汽的老大地位不穩是當下的比較明顯的表現,挑戰者在不斷亮劍,霸主應戰的力量略顯不足。
華東地區這種群雄逐鹿,百舸爭流的局面,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中國汽車產業格局變化的縮影。
上海中心地位不穩,華東地區汽車產業格局巨變,根本原因是中國汽車企業的崛起,推動力量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
(3)華北地區:仍以北京為中心,理想、小米扎根北京,長城汽車發展迅猛
華北地區汽車產業地圖 制圖:汽車評價研究院
華北地區,過去是現在還是以北京汽車產業為中心的。在跨國汽車公司主導汽車產業格局時,北汽集團與奔馳汽車建立了北京奔馳合資公司,與現代汽車建立了北京現代合資公司,還曾經與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創立了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汽車公司,成為不僅是中國汽車對外開放的先行者,而且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開拓者,曾經風光無限。
現在跨國汽車公司主導中國汽車產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了,北京現代下降趨勢明顯,北京奔馳市場競爭力也不如以往,鶴立雞群的絕對領先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墒?,北京汽車產業格局中的北汽福田在中國商用車行業還處于前列,北汽新能源發展不順利,當下出現曲折,但是,其擁有的資源和過去的積累還具有改變目前變動現狀的可能。特別不能忽視的是,理想汽車和小米汽車扎根北京,使北京汽車產業發展潛力陡增,未來可期,前途無量。
小米SU7成為2024最受關注的汽車之一 汽車評價研究院供圖
地處保定的長城汽車近十年來發展迅猛,在SUV汽車品類上開拓出一片天地,自主創新能力領先,市場競爭力強大,品牌崛起,出口持續不斷增長,盈利能力強,企業快速健康成長。但是,在華北地區過去的時光里,沒有使保定市成為華北地區的汽車產業中心,這與長城汽車發展起來的時間比較晚有關,更與保定市經濟實力和集聚產業資源有關,何況北京汽車產業在計劃經濟時期就是重點,大名鼎鼎的北京吉普工廠和其生產制造的北京吉普212,幾乎家喻戶曉,因此,保定市即使出現了長城汽車這樣的自主創新優秀企業,也無法與北京競爭在華北地區的產業中心地位。
天津市在天汽集團發展良好時期,曾經有過與北京汽車產業一比高低的苗頭,但是,僅僅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成為浮云,不但沒有能力與北京競爭,恐怕與河北省比起來也沒有什么優勢可言,甚至還處于下風。天津汽車產業在合資時代沒有抓住機會,在新能源汽車創新時代也沒有抓住機會,喧囂一時的恒大汽車曾經在天津大動干戈,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吹泡沫鬧劇,只剩下一地雞毛。至于一些汽車集團在天津布局的一些汽車項目,基本屬于純生產制造性質,對天津汽車產業發展牽動力不大。
(4)東北地區:仍以長春為中心,在中國汽車產業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下降
東北地區汽車產業地圖 制圖:汽車評價研究院
東北地區的汽車產業一直以長春為中心,現在依然如此,只是東北地區汽車產業在中國汽車產業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下降,并且還看不到遏制下降態勢希望。
長春是中國汽車的發源地,一汽是中國汽車的搖籃,是共和國長子,曾經不僅是東北地區的龍頭企業,也是中國汽車產業當之無愧的領軍企業。如今,這個地位有些不穩。
從市場競爭力上看,市場銷量早已經不在第一的位置,按照現在的市場銷量趨勢,可能要下降到第三或第四的位置。
從品牌影響力上看,近幾年一汽紅旗轎車品牌向上取得歷史性突破,銷量也不斷刷新歷史上最好時期,創造出高端品牌銷量迅猛增長的歷史性成果。但是,面對比亞迪、奇瑞、吉利、長城、長安等新崛起的自主品牌的競爭,壓力大,增長難,尤其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顯得有些吃力。
從新能源汽車發展上看,沒有明顯的亮點,新汽車,新產業鏈、新價值鏈、新創新鏈比較薄弱。這是東北地區汽車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也是致命軟肋。
黑龍江省的汽車產業在中國汽車產業大格局中,基本被邊緣化了。曾經發展勢頭比較好的哈飛汽車與長安汽車重組后,不但沒有發展,反而萎縮了。東安動力近幾年雖然沒有大的發展,但是,保持住了基本盤。
遼寧省汽車產業,興旺發達的時期,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齊頭并進,華晨汽車的中華汽車、金杯汽車,以及與寶馬汽車建立的合資公司,在中國汽車產業格局中都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力也比較大。
如今,華晨汽車萎靡不振,剛完成破產重組,目前還沒有看到重新崛起的趨勢。華晨寶馬已經由寶馬汽車絕對控股,前幾年一度表現出強勁增長的勢頭,可是,從去年到現在市場銷量大幅度下降,產品競爭力不如以往。
(5)西南地區:仍以重慶為中心,賽力斯汽車崛起,但長安汽車的優勢依然明顯
西南地區汽車產業地圖 制圖:汽車評價研究院
西南地區,在合資汽車時代,雖然有比較大的發展,但是,由于一流的汽車跨國汽車公司沒有在西南地區布局,只有走下坡路的福特汽車與長安汽車建立了合資公司,但是發展過程一波三折,還曾經出現過比較大的虧損,拖了長安汽車發展的后腿。
重慶市一直是西南地區汽車產業的中心,這個中心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起主導作用的一直是長安汽車,不是跨國汽車公司。
長安汽車是西南地區汽車產業的骨干中間力量,是地位牢固的領軍企業。即使現在,賽力斯汽車品牌崛起,迅猛成長,但是,無論從企業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還是從企業的資源厚度和全面素質上看,長安汽車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長安汽車迎接新汽車時代到來的戰略準備充分,創新體系準備超前,有可能在新汽車時代跨越式發展,成為不僅在西南地區起主導作用,還會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中起龍頭作用,也有可能成為全球汽車產業中的重要力量。
問界M9參加“地平線杯”第六屆世界十佳智能汽車評價 汽車評價研究院供圖
四川省的汽車產業屬于被布局區域,本地沒有能夠起到牽動作用的龍頭企業。沒有把跟扎在四川的龍頭企業,制約了四川汽車產業發展,四川有龐大的汽車市場,有比較廣闊的騰挪擴展的經濟空間,但是,沒有培育出本地的汽車品牌,非??上У氖?,四川竟然在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過程中,也沒有出現新的創新型汽車企業。四川是真的不求所有,只求所在。
云南省的汽車產業非常弱小,他們從來沒有把汽車當做重點發展的產業。云南以煙為重點,汽車在云南沒有位置。
貴州省的汽車產業與云南省基本相似。貴州省的旅游產業,數據存儲產業,比較引人注目。
(6)華中地區:仍以武漢為中心,以東風汽車為龍頭
華中地區汽車產業地圖 制圖:汽車評價研究院
如果以湖北、湖南、河南、江西作為華中地區的范圍,湖北的汽車產業規模和創新能力領先,湖南汽車產業缺少在本地扎根的汽車企業,河南比湖南稍好一些,擁有宇通汽車,但是乘用車基本上是制造企業,本地自主創新能力比較低。江西汽車產業過去有江鈴汽車和昌河汽車為支柱,如今,昌河汽車基本消失,幾家客車企業也都萎縮了。
如果從制造業角度分析華中汽車顯得有些弱勢,但是,華中地區人口多,經濟發展潛力大,是非常重要的汽車市場,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不可小視。
另外,華中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礦產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可或缺的稀缺資源,在動力電池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
主導力量正在轉換,產業集中度仍然偏低
規模化、集約化、集群化發展特征突出,產業集中度偏向于越高越好,中國汽車產業的集中度與發達國家相比較,產業集中度是偏低的,一些地域汽車產業薄弱,是正常的經濟現象。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如今的汽車產業集中度是需要大幅度提升的,一些地域的汽車產業,應該接受先進地區和企業整合。但是,當下的財稅體制制約了符合汽車產業發展規律的整合。因為,沒有汽車產業在當地,就業和財政收入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地平線杯”第六屆世界十佳智能汽車評價實測 汽車評價研究院供圖
汽車產業格局,經濟因素是基礎,市場規模是條件,創新型企業是關鍵。但是,有經濟基礎和市場規模,不一定有強大的汽車產業。
德國和日本的市場規模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他們是汽車產業強國。中國過去市場規模世界上最大,經濟發展速度世界上最快,但是,汽車產業卻不是最強的。
如今,中國既有了比較強大的經濟基礎,也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規模,更有了一批創新活躍的汽車企業,具備了成為世界汽車強國的所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