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也換不來銷量,“跌跌不休”的Smart該何去何從?
快上車Go | 01-25
25308
在新能源時代,咱們自主品牌已經在新賽道上實現了彎道超車,并且可以說如魚得水,而不少傳統品牌在“通電”了以后,也算是在這場內卷戰中站住了腳步。當然還有很多品牌即便擁抱了電氣化,也沒能改變困境,豪華品牌受創尤為嚴重,比如今天要講的smart。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Smart的全球銷量只有4.39萬輛,較2023年同期相比驟降了28%。更意外的是,它在海外市場的表現更慘淡,銷量同比暴跌33%,銷量僅為1.49萬輛,直接“報警”了。而Smart在年初制定的銷量目標是“保銷量5萬輛,爭取6萬輛”,只能說Smart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歐洲作為Smart最重要的市場,銷量近乎崩潰,2024年10月在歐洲的銷量只有47輛,連三位數都不到,同比暴降98%,情況告急。而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也未能幸免,截至2024年11月底國內市場的累計銷量也只有2.9萬輛,相較2023年下滑25%,曾經在中國市場有一定影響力的Smart也疲軟了,失去了曾經在燃油市場的品牌優勢。對于海外市場,老司機不發表看法,對于國內市場,我有一些想法。Smart雖然是加速了新產品的投放,但在價格方面還是完全沒有競爭力,本身產品力相對于同級產品來說就沒有優勢了,還對“價格戰”幾乎無動于衷,這樣的“低性價比”車型在絕大部分中國消費者面前毫無吸引力,這也是影響它銷量的主因之一。
這個市場就是這樣的,墻倒眾人推,在銷量斷崖式下滑后,便是越來越多的用戶投訴。根據國內車質網數據顯示,從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關于Smart車型的投訴逐漸增多。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車輛噪音、動力電池故障、智駕功能未能交付等多方面,多位消費者反映smart精靈#1車型出現動力電池無法正常工作、續航問題等;另外smart精靈#5的高階智駕套件承諾未得到兌現,高速行駛時的漏風噪音更是讓用戶叫苦連天,連用戶的體驗都無法做好,還怎么維護品牌形象,建立口碑呢?
不只是消費者,作為Smart的經銷商也得經受考驗,多家經銷商紛紛退網,其中還包括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市場設立的旗艦店。經銷商網絡的萎縮直接沖擊到Smart的銷售渠道和市場覆蓋,經銷商都退網了,消費者對品牌自然沒有信心,而這樣的惡性循環就會加劇品牌的銷售困境。品牌在全球各市場的嚴重退縮,將會對長期戰略造成沉重的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Smart的內部管理也開始出現問題, 2024年12月Smart中國營銷公司CEO易寒曾希望吸納極越品牌的一線門店員工,但隨后公司就啟動了績效優化計劃,引發員工的強烈不滿。根據內部人士透露,當前績效優化的標準不明,更像是一種清理異己的形式,除了打擊員工士氣之外,還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人才流失,對Smart品牌來說就是雪上加霜。
老司機辣評:
Smart目前要解決的問題還真挺多,像是改善內部管理、優化銷售網絡、產品質量提升等,當然要一下子扭轉局勢是不可能的,只能一步步的來,不然的話,可能以后就見不到Smart這個品牌了,現在的用戶手里的車都會變成絕版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