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端下載

          logo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資訊詳情

          保時捷人事巨震:銷量“滑鐵盧”下的戰略反思與轉型陣痛

          汽車網評 | 02-07

          22547

          2025年開年,保時捷一紙解雇令引發行業震動——首席財務官(CFO)盧茨·梅施克與銷售主管德特勒夫·馮·普拉滕被提前終止合同。這一決策看似突然,實則暗含保時捷在銷量暴跌、業績承壓下的戰略焦慮,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的持續潰敗,暴露了這家老牌豪華車企在電動化與本土化轉型中的深層困境。

          銷量暴跌:中國市場成“致命傷”

          2024年保時捷全球銷量31.07萬輛,同比下滑3%,但其背后隱藏著更嚴峻的區域分化。中國市場以28%的暴跌成為最大拖累,全年僅交付5.69萬輛,連續三年下滑(2022-2024年降幅分別為2.5%、15%、28%)。諷刺的是,除中國外,保時捷在歐洲、北美等市場均實現增長,德國本土銷量甚至同比增長11%。這一反差凸顯了中國市場對保時捷的“戰略性潰敗”,曾經的全球最大市場如今淪為第三,直接動搖了其全球業績根基。

          轉型遲緩:電動化與本土化的雙重失速

          中國市場潰敗的核心原因在于保時捷在新能源轉型的節奏過于緩慢。2019年推出的首款純電車型Taycan因定價過高未能打開局面,根據公開數據,2023年在華僅售4151輛,而中國本土新勢力如蔚來、理想,以智能化與性價比搶占高端市場,進一步擠壓了保時捷的生存空間。盡管保時捷宣稱堅持“價值導向”,但其電動化產品線單一、技術迭代滯后,導致燃油車仍是銷售主力,在政策與消費趨勢轉向新能源的背景下顯得格格不入。

          此外,保時捷的本土化策略亦顯被動。面對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化、定制化需求的升級,其反應遲緩,直到2024年12月,保時捷中國才宣布增設技術部門,統籌本地研發與采購,而此前多年依賴進口車型和“一刀切”的全球策略,錯失了本土化創新的黃金窗口期。

          人事動蕩:業績壓力下的“替罪羊”邏輯

          此次被解雇的兩位高管均是保時捷元老:梅施克任職24年,主導財務戰略;馮·普拉滕深耕銷售21年,曾推動北美市場增長。兩人的離場表面是“推翻前朝元老好改革”,實則折射出保時捷內部對轉型不力的追責。梅施克曾提出“20%銷售回報率”目標,但因電動化投入拖累利潤而落空,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營業利潤暴跌41%。馮·普拉滕則因堅持“不降價”策略,在特斯拉與中國新勢力的價格戰中喪失份額。

          需要注意的是,保時捷的困境并非個例。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近乎所有傳統豪華品牌同樣面臨中國新勢力的沖擊,但保時捷的問題更為尖銳:其超豪華定位與電動化高成本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而中國消費者對“智能豪華”的定義已從機械性能轉向科技體驗。若保時捷無法在電動平臺、智能座艙等領域實現突破,僅靠品牌光環將難以為繼。

          汽車網評:此次人事地震,既是保時捷對過去失誤的清算,也是其向新時代妥協的信號。然而,換帥易,換戰略難。當“保時捷”三個字不再自動等同于市場號召力時,這家老牌車企需要的不僅是高層更迭,更是一場從產品到思維的全方位革命。

          水滴汽車公眾號
          掃碼關注,獲取更多汽車資訊
          水滴汽車
          掃碼下載水滴汽車APP

          熱門評論(0)

          加載更多

          熱門車系資訊

          更多 >

          D7 DMH

          12.58-14.58萬元

          雅閣

          17.98-25.98萬元

          奧迪 e-tron

          54.68-64.88萬元

          杰德

          12.99-18.38萬元

          思域

          11.99-16.99萬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車 京ICP備17030485號-2 京公網備 110101020036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