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長安擬攜手重組,汽車產業格局將迎巨變!
車友公社 | 02-11
22239
2025 年 2 月 9 日,中國汽車行業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長安汽車、東風汽車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其間接控股股東正籌劃重組事項,這意味著東風與長安兩大汽車集團的合并事宜正式浮出水面。這表明,多年來行業反復提及、熱烈討論的汽車央企整合事宜,或許從傳言變為現實。
然而,這一重組事件并非偶然。
近年來,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著深刻變革,新能源和智能化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賽道。在國內,比亞迪、吉利等民營車企在新能源領域迅速崛起,2024 年比亞迪銷量超 300 萬輛 ,給傳統央企車企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而東風和長安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各自的挑戰,如自主品牌競爭力有待提升、新能源轉型速度需加快等。此次合并,正是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競爭力而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
???
重組后,或成全球第五?
按照2024年數據,東風和長安合并后的新主體,銷量將超過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前四分別為日本豐田、德國大眾、韓國現代和總部位于荷蘭的Stellantis。
東風與長安的合并,無疑將改變中國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短期內,合并后的集團年銷量有望突破500 萬輛,超越上汽集團成為國內銷量第一的汽車企業。從長期來看,這一合并可能引發行業的連鎖反應,推動更多的資源整合和企業重組。同時,也將加速中國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轉型,提升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
機遇與挑戰并存
目前來看,東風與長安的合并無疑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小編整理了以下幾點:
01.帶來機遇
技術協同與創新
長安在新能源(如深藍、阿維塔)、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領域投入巨大,技術積累深厚;東風則在商用車、氫能源及傳統動力系統方面擁有優勢。雙方合并后,通過技術共享,能夠加速全產業鏈布局,有望在800V 高壓平臺、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上取得更大突破。例如,長安的智能化技術與東風的商用車技術相結合,或許能開發出更智能、更高效的新能源商用車。
供應鏈成本優化
合并后采購規模將大幅擴大,在動力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購上,議價能力將顯著增強,成本有望降低10%-15%,這將直接提升企業的利潤率。而且,雙方還能整合供應鏈資源,優化供應體系,提高供應效率和穩定性。
市場布局與品牌拓展
長安的自主品牌(CS 系列、UNI 系列)定位年輕消費群體,東風的合資品牌(日產、本田)在市場上也有較高的知名度。兩者合并后,品牌矩陣更加豐富,能夠實現中低端到高端市場的全面覆蓋。同時,在海外市場,長安在東歐、東南亞已有生產基地,東風與 Stellantis 等外方合作經驗豐富,合并后海外渠道整合可能加快 “中國車” 出海步伐。
02.面臨挑戰
管理整合難題
東風和長安分別涉及不同地方國資委(重慶vs 湖北)以及眾多外資合作伙伴(長安福特 / 馬自達、東風日產 / 本田)的利益協調,決策鏈條可能會延長,管理整合難度較大。以往一汽與東風曾嘗試技術合作公司(T3),但實質性整合進展緩慢,這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案例。
品牌戰略調整
兩家集團旗下擁有10 余個子品牌(啟辰、風光、歐尚等),合并后需要對這些品牌進行重新定位和梳理,避免重復投入和內部競爭。參考吉利整合沃爾沃的經驗,完成品牌戰略重塑至少需要 3-5 年的時間。
市場競爭壓力
盡管合并后的集團銷量可觀,但在電動化轉型速度上,仍需追趕比亞迪等企業。同時,蔚來、理想等新勢力在30 萬以上的高端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壁壘,合并后的高端品牌(嵐圖 + 阿維塔)需要尋找差異化的競爭路徑,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未來,我們將持續關注這一合并的后續進展,期待看到一個更強大、更具創新力的汽車集團的崛起,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