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車企被噴了!隨后國家出手,全行業反思安全
新銳汽車觀察 | 04-18
21883
前幾天,廣汽搞了一場談安全的論壇,請了一些資深的專家,聊智能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
這是最近兩年新能源智能汽車爆發大量安全事故之后,車企自發組織的第一場較大型的“靈魂拷問”,掀起了汽車行業的反思之潮。
不過,廣汽內部對于在這個時候搞這場活動,心里很忐忑。連廣汽的一位高層都特意提了一句,在科技日上討論安全,是去年年底就定下的主題,并不是最近的決定。
廣汽還是很謹慎的,就怕被人聯想。
他們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快,論壇討論的內容發布到網上后,評論區就開始有所指,說廣汽在蹭“小米Su7事故”的熱度,攻擊友商。
不過,大部分網友還是清醒的,認為廣汽的反思是理性的,對于企業、行業和消費者都是正面的。清華大學教授趙福全甚至說了句帶有強烈感情的話:廣汽這個時候能站出來,很了不起。
沒過幾天,國家相關部門也開始行動,4月16日晚,工信部舉行了一場60余名車企代表參加的會議:
準備重拳出擊輔助駕駛造成安全事故的問題,對汽車行業自動駕駛整體進行規范。
相關部門特別提到,要規范車企對智駕的宣傳。這給了很多善于營銷的車企一悶棍。亂象叢生的時代告一段落,智能汽車行業來到一個新起點。
01、談安全都要被噴?
其實,廣汽的論壇并沒有特指哪個事件和哪個品牌的安全事故,而是聊行業面臨的問題。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在會上表示,行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技術試錯與市場期待的矛盾、創新提速與安全驗證的拉扯。
這很客觀。他認為目前汽車智能化和安全的沖突,是智能化發展階段面臨的共性問題。現實也是如此,幾乎沒有人不認同:安全是底線,也是車企的“生命線”。
如果堅持這個原則,理論上智能化和安全不存在平衡問題,所有車企都應該在安全的基礎上去做智能化。
問題出在,恰恰是原則很難堅持。因為很多車企在市場和銷量的裹挾下,為了獲得可見的體驗效果,在營銷中獲得優勢地位,放松了對安全的要求。
另外,廣汽董事長馮興亞認為,安全在智能化時代出現了變化,也導致了有些車企對安全認知的缺失。
比如,智能化重塑了汽車安全的三大變革,其核心目標已從“傷害減輕”轉變為“風險預防”,技術體系已從“機械硬件”升級為“智能系統”,對用戶的價值已從“被動剛需”躍升為“主動價值”。
巨大的變化必然導致理解程度的不一樣,老牌車企還好,很多造車新勢力理解就過于膚淺,比如更關注軟件的OTA,隨時修補缺陷,甚至把駕駛員當人肉備用系統。
地平線創始人、CEO余凱認為,從智駕方案供應商的角度提出安全是絕對的底線,不能妥協。他強調,硬件和軟件的結合是實現安全的關鍵,芯片作為智能汽車的核心硬件,決定了安全的底層能力。
然而,就是這么一場討論,在某些視頻社交平臺的評論區,竟然被噴了。
只能說,現在汽車圈的輿論環境,已經被某些車企搞得烏煙瘴氣。很多時候,沒有充分了解全局的網友,難辨真偽,莫名其妙就被帶了節奏。
02、回歸常識
現在新能源智能車安全事故頻發,除了車企認知和技術發展的階段性問題外,還有一個是成本的問題。
一是為了縮減研發成本和時間成本,研發一款車的時間大幅度縮水,導致很多場景沒有充分驗證;二是在技術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前,沒有做足夠的冗余。
飛機為什么安全?很簡單,因為它有一套較完整的冗余系統,一套出現了故障,就用另一套補上。
但現在汽車市場競爭太卷,價格戰打到地板上,車企要做冗余系統,意味著在價格競爭力上自縛雙手。
市場上“聰明人”太多了,低價低配更容易討好用戶。當然也有比較“笨”的車企,廣汽L3級自動駕駛對定位、感知、計算、電源、制動、轉向、駐車、通訊八大關鍵系統設置了雙系統冗余,故障時自動切換備份系統,并配備多層級芯片監控。
這是在看不見的地方增加成本,車主很難感受到,也提供不了情緒價值,短期看車企其實很吃虧。所以,現在還能這么干的車企已經不多了。
一位參會的媒體老師說,難怪廣汽的車成本相對較高,在行業到處是噱頭、滿眼浮躁的汽車行業,廣汽堅持這套做法,確實令人佩服。
導致智駕安全事故多的另一個原因是智駕缺少規范,甚至表述也缺少標準和監管,有些車企夸大宣傳,導致受眾的理解和智駕現實發生錯亂。也就是說,很多車主對于智駕的理解,其實根本不是汽車真實的智駕能力。
因此很多駕駛員開著智駕,在車上睡覺,刷視頻。很顯然,這些缺少判斷力和思考能力的車主,過于相信代碼了。
這是廣汽自我的思考,也在客觀上產生了效果:讓車企回歸常識,讓車主認識現階段真實的智駕水平,做出正確的判斷。
工信部在16日晚的會議中重點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
在很多人付出生命代價之后,監管之手開始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