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轉型加速,預見商用車未來政策與市場趨勢
汽車縱橫全媒體 | 04-29
20906
國內商用車市場新能源與智能化浪潮洶涌,政策紅利與合規壓力并存;國際環境愈發復雜嚴峻,未來市場與政策法規趨勢如何?怎樣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政產學研用各界重磅嘉賓展開分析研判。
3月28日上午,2025商用車產業發展會議之“商用車政策法規與市場趨勢”主題分會場在湖北十堰舉辦,本次會議旨在解讀商用車國內外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研判商用車市場發展趨勢,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和建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主任尚蛟擔任本場會議主持人。
國內政策導向:
智電加速與合規、降碳
商用車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發展深受政策法規和市場趨勢的影響。長春汽車檢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整車試驗部部長王喜春表示,當前,全國商用車呈現低速和中速增長,政策法規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變量,正在重塑產業結構。
長春汽車檢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整車試驗部部長王喜春
商用車行業已進入產業重構的2.0階段,中汽數據有限公司產品與技術戰略部商用車研究室主任劉辰指出,其核心是以新能源化、智能化為引擎,政策是主要變量之一,其特點是以政策調整的“空間”穩定行業規模增長的“時間”。具體而言,“以舊換新”政策將是短期內影響行業規模變化節奏的重要政策變量。2025年“以舊換新”政策范圍擴展至國四全系車型,政策影響基盤已擴大至近150萬輛,較2024年增加100多萬輛。其中老舊柴油中重型貨車的置換規模有望擴大,國三及以下加上國四產品在2025年有望達到6萬~15萬輛的增量置換規模。
中汽數據有限公司產品與技術戰略部商用車研究室主任劉辰
近年來,國內汽車產業電動化和智能化加速發展,相關引導政策在未來幾年內還將持續發揮重大作用。劉辰認為,尤其以公共領域電動化為典型的試點示范類政策的持續推進,總體形成了由點到面的電動化引導范式,對新能源商用車拉動效應明顯。預計2025年及2026年,新能源商用車年均增長10萬-15萬輛,政策彈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電動技術市場化。
在智能化領域,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戰略管理部高級主任師姜智勇認為,這較去年 “鞏固優勢” 的表述更進一步,對智能網聯車型的支持力度提升。此外,多項自動駕駛及車聯網相關政策將在2025年迎來節點,商用車智能化轉型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戰略管理部高級主任師姜智勇
在法規標準方面,王喜春重點對公告管理的2025年新規進行梳理,并提示3個重要變化點,一是今年起開始實施的《道路機動車輛產品自檢管理辦法》,旨在發揮企業自身試驗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品認證效率;二是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貨車類道路機動車輛產品上裝委托加裝管理實施細則》,旨在規范貨車道路機動車輛產品上裝委托加裝管理;三是強化智能網聯等駕駛輔助功能方面的管理。此外,他還提到了一個關鍵點,即今年開始實施的《機動車環保信息公開技術規范》,其重要變化包括流程更規范、內容更細化、進一步強化企業在環保方面的責任等。
國內市場:回暖可期與存量博弈
2025年一季度,商用車總銷量漸現回暖之勢。據中汽協會統計,1-3月,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04.8萬輛和105.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和1.8%。其中,天然氣商用車銷量達6.5萬輛,同比增長0.02%。
劉辰分析認為,目前國內商用車市場處于深度存量發展階段,新時期的存量驅動引發行業三大變局:一是周期規律重構,換車周期波動大;二是新能源和傳統能源車在總體銷量結構分布中變化較大。當前,不少企業的產能閑置率偏高,也從側面體現出新能源產品的增長還難以彌補企業在傳統車需求下降方面的損失。三是競爭生態重塑,隨著新能源加速滲透、商業價值鏈條重構,近年新進入者和后發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市占率接近15%。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主任尚蛟從行業宏觀層面指出,從市場發展趨勢上看,商用車細分市場需求分化,定制化、專業化車型越來越受青睞。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主任尚蛟
從細分市場看,姜智勇預計,未來中重卡整體需求將增至110萬輛左右,市場呈現“四個1/3”的結構,即海外銷量占整體的1/3,天然氣、新能源、傳統燃油分別占國內市場的1/3。預計2025年天然氣產品國內市場需求達22萬輛左右,2030年有望達到25萬輛左右,滲透率1/3。新能源中重卡2025年國內需求預計將達12萬輛,滲透率16%;2030年需求達25萬輛左右,滲透率超過1/3。從智能駕駛應用看,姜智勇預計,低速場景下2025年港口、礦山場景的產品應用將迎來拐點,2029年環衛等場景迎來拐點,2030年L4級產品有望突破1萬輛;在高速場景下,2026年L2++產品將迎來拐點,L3級產品應用預計將全面放開準入。到2030年,L2++智能駕駛商用車產品應用將達到5萬輛級。
基于此,姜智勇先從企業及行業兩個層面提出以下思考:建議企業一是“以產品技術創新為根本”;二是“以深耕細分市場為突破”,存量市場更多的機會埋藏在其中,深耕時要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理念,打造差異化競爭力。三是“以加強國際合作為助力”,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重卡行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加強國際合作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建議行業一是“加速上下游協同生態構建”;二是加速出臺智能網聯、新能源領域的產業標準。
目前,輕型商用車已從規模化增長已經進入存量競爭的階段,且處于破舊立新的關鍵節點。在國家“雙碳”戰略大背景下,輕型商用車新能源化進展較快,VAN已經走在整個輕型商用車最前列。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管理部總監李松濤表示,到2024年,VAN新能源滲透率已接近80%,中國VAN已提前進入新能源時代。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管理部總監李松濤
李松濤判斷,輕型商用車市場容量在2030年左右預計將接近300萬輛。其中輕卡仍占主流,占比可能會提升到75%左右,VAN和皮卡預計分別占15%和10%。新能源滲透率也將大幅度提升,從2024年13%左右提升至2030年50%左右。
在客車市場,“綜合來看2025年整體市場情況較去年基本持平,約在12.5萬輛左右,同比下降1%。國內公交、旅游、校車三大板塊加起來預計將達到8萬輛左右,同比小幅下滑2%。”中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管理部經理吳洪亭進一步指出,在出口增長和國內政策刺激下,2024年客車銷量整體重回10萬輛以上,達到12.6萬輛。展望各細分領域,2025年的公交車市場在各種因素疊加下,尤其在下半年仍將大有可為;旅游市場因為連續兩年釋放了疫情壓制的旅團更新置換需求,2025年銷量預計小幅下降,全年銷量約3.8萬輛左右,同比下滑4%。但作為旅游市場的一個重要板塊,班車市場值得關注的一大趨勢就是新能源化加速;校車市場的需求預計將維持低位,2025年預計銷量在2000輛左右,2012年以前的存量校車已進入淘汰期,將釋放一定更新需求。
中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管理部經理吳洪亭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公路貨運分會秘書長周志成從終端應用的角度介紹了公路貨運行業未來趨勢:一是規模化發展,培育形成具有規模、效率、安全、誠信、綠色和智慧的星級車隊;二是集約化管理。車輛利用率繼續提升,運輸組織方式不斷創新;三是數字化創新,更多數字貨運平臺逐步打造適合車隊企業應用的模塊、功能;四是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綠色車隊、零碳車隊落地,加強對司機權益保障。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公路貨運分會秘書長周志成
放眼海外:機遇、壁壘與破局
近年來,汽車出口已經成為中國商用車市場的主要亮點之一。中汽協會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商用車出口24.2萬輛,同比增長13.1%。其中,貨車出口20.7萬輛,同比增長13.9%;客車出口3.5萬輛,同比增長8.9%。新能源商用車出口2.3萬輛,同比增長2.3倍。
當前,盡管全球形勢愈發復雜嚴峻,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但排除極端因素,如果能很好解決一些爭端問題,據國際機構年初判斷,2025年全球經濟總體呈現復蘇態勢,較2024年有望微增。這將為國內商用車企業出海提供相對穩定的整體環境。
從各個細分市場看,姜智勇表示,目前中重卡產品出口量約在30萬輛級水平,占比接近1/3,預計未來將繼續保持。由于目前一類市場占比高、繼續突破難度大,因此布局二、三類市場,也就是本地投資市場和高端發達市場是未來增長的必由之路。他指出,當前一帶一路、金磚國家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前景好,人均GDP與中國2005—2010年的水平比較接近,從國內中重卡歷史銷量走勢判斷,預計這些國家和地區短期內對中重卡的需求將穩定增長。
李松濤從市場整體判斷,出口銷量的增幅會從目前的20%快速達到35%左右。中國商用車海外市場目前正在從CBU出口+KD組裝向深度屬地化轉型,未來輕型商用車出口比例會越來越高,各國關稅壁壘等促使企業向屬地化經營、運營轉型。
經過對客車出口情況的分析,吳洪亭指出,2024年客車出口量達4.45萬輛,同比增長38%,增量主要來自中東、中亞、東南亞和中美洲市場。一些國家碳排放要求趨嚴則為新能源產品帶來了機遇,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城鎮化進程加快,相比成本高昂、建設周期比較久的高鐵或地鐵,他們更愿將客車作為公共出行首選交通工具。疫情后出行恢復常態化,部分國家和地區產生了較多的客車需求。“危中有機,2025年預計客車出口量將在4.5萬輛左右,新能源客車出口量將繼續增長。”
劉辰也指出,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日益提升,新型出口壁壘頻現,地緣正成為一大重要變量,中國商用車企業全球化進程面臨不確定性。他認為,未來地緣變量考慮的核心,是以戰略耐心謀求市場發展,以時間換空間,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戰略升級。隨著逆全球化和泛安全化加深,中國商用車企業出口將面臨綠色壁壘、市場準入壁壘以及傳統的關稅壁壘等,挑戰不小。
以歐盟為例,據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法學博士黃鈺雯介紹,歐盟作為全球環保政策的先行者,其推出的碳邊境調節機制(簡稱CBAM),是全球貿易規則與氣候治理領域的重大革新之一。CBAM對于汽車出口主要存在以下風險,一是供應鏈碳排放風險;二是數據合規和跨境傳輸風險,包括數據真實性與追溯要求、數據出境的合規挑戰;三是間接貿易壁壘風險,如通過提高綠色技術標準限制進口產品的市場準入、通過反規避調查等手段打擊通過第三國進行轉口的規避行為等;四是從國際貿易、國際法角度可能會引起貿易爭端與國際法的沖突。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法學博士黃鈺雯
對此,黃鈺雯提出了以下應對建議:企業一是要構建全鏈條的碳合規體系;二是要對供應鏈進行碳審計;三是提升數據管理及技術水平,如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碳排放數據可追溯、防篡改等;四是推進綠電替代和能源轉型,如通過綜保區“零碳園區”模式降低企業合規成本等。行業層面建議通過推動碳定價與國際互認來減少、規避法律風險,包括碳市場的擴容和價格對接、完善相關碳市場機制、推動標準的對接與互認機制等。政府層面可以從氣候外交和制度設計方面進行努力,一是研究對等的碳關稅機制;二是通過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爭取行業豁免期;三是推動建立中歐互認的碳核算方法;四是聯合發展中國家主張“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歐盟將CBAM收益用于技術轉移補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新興市場準入壁壘趨于復雜化。以作為最早的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為例,其同時也是全球第六大汽車銷售國、第八大汽車生產國,巴西的汽車整體進口關稅高達35%。據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趙淑華介紹,中國企業的機會就是當地鼓勵屬地建廠,巴西對新能源、節能汽車很歡迎。
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趙淑華
從巴西的法規標準體系角度,趙淑華也提示了車企應關注一些重點。例如,特別是對于重型車,巴西的P8排放標準已經達到歐6的D階段,對技術要求很高,出口巴西的第一大難關就是通過排放挑戰。巴西的準入認證測試也非常嚴格,不僅現場看試驗結果,從環境條件確認、樣車準備、開始測試到數據分析等全程跟蹤,企業需做好充分準備。此外,巴西法規更新很快,對企業的產品企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認證周期也比較長(可達140天),企業認證日程安排工作特別重要。
中國企業應如何應對當前出海的種種挑戰?機會在哪里?在本次會議上,業內專家、企業代表也給出了他們的思考。
“如何把政策轉化成自己技術產品的競爭力,這至關重要。”王喜春建議,企業在應對技術壁壘時,要時刻關注產業政策、法規標準的變化更新并及時應對,同時提升汽車產品質量,更符合國外市場法規,繼續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投入。二是一定要加強與出口國家的產業合作,建立本地化服務網絡,強化售后服務和配件供應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和響應速度。
作為企業代表,姜智勇從支持政策層面提出希望:即優化重卡出口政策,增加重卡出口稅率方面的優惠力度;簡化出口通關手續;同時對出口企業給予低息貸款、信用保險等金融支持。
劉辰則通過觀察給出了全球市場機會的判斷,他認為,全球南方將是中國商用車企業的重要突破口,企業應聚焦增量區域差異化,培育產業鏈,實現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戰略升級,這將是企業突破出口壁壘、提升國際化水平的核心路徑。在全球南方,應主動構建出口范式,進行油電協同等多樣化技術路線嘗試。預計在2030年,全球南方市場預計占中國品牌商用車海外銷量的80%以上,北方市場僅占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