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豪門在華“生死劫”:竟然是因為"米粉"……
轟Party | 04-30
14411
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轉型的關鍵節點,保時捷正經歷著戰略搖擺與市場信任危機的雙重考驗。近日,其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在上海車展期間關于“未來2-3年或停售中國電動車”的言論引發熱烈討論,盡管保時捷中國緊急澄清為“誤讀”,但這一表態仍折射出了這家百年豪車品牌在華戰略的矛盾。
與此同時,由于美國關稅擾亂全球汽車行業、電動汽車市場增長放緩帶來的成本壓力,保時捷將2025年的營收預期從390億-400億歐元下調至370億-380億歐元,這顯得其在電動化轉型與市場競爭中十分被動。奧博穆的言論并非孤立事件。在2025上海車展期間,他多次強調“保時捷不會盲目追求銷量”,并認為小米等中國品牌的低價策略“無法與保時捷的駕駛能力相提并論”。這種表態與保時捷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電動化”的回應形成鮮明對比,是否可以推測,其管理層對中國市場產生了認知上的分歧。事實上,保時捷的電動化戰略自始至終充滿矛盾。盡管其曾高調宣布2030年純電車型占比超80%的目標,但2024年新能源車交付占比僅為27%,純電跑車Taycan銷量更是暴跌49%。這種落差在其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尤為顯著:2025年第一季度,保時捷在華交付量同比暴跌42%至9471輛,占全球銷量的比例從巔峰時期的30%降至13.25%,而電動車銷量占比雖提升至38.5%,但主要還是依賴插電混動車型支撐。
更值得關注的是,保時捷在華電動車型的市場接受度持續走低。2024年前三季度,Taycan全球交付量僅為1.4萬輛,同比下跌50%,而全新純電Macan雖在2024年4月上市,但市場表現未達預期。盡管保時捷計劃2026年推出中國專屬信息娛樂系統,并新建上海研發中心,但這種本土化舉措顯然難以在短期內扭轉市場頹勢。而營收預期下調的背后,是保時捷在華市場的持續萎縮與全球供應鏈的動蕩。2024年,保時捷中國交付量同比銳減28%至5.69萬輛,直接導致其全球凈利潤暴跌30.3%至36億歐元。這種下滑在2025年第一季度進一步加劇,中國市場交付量同比跌幅擴大至42%,而北美市場則以37%的增速成為新增長引擎,中國從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跌至第三位。
關稅與成本壓力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保時捷在4月明確表示,美國關稅政策對其4月和5月業務造成顯著壓力,并警告稱無法評估未來影響。同時,奧博穆對小米的態度,也暴露出保時捷對中國市場消費趨勢的誤判。在智能化與電動化并行的新時代,中國消費者對豪華車的定義已從單純的機械性能轉向科技體驗與品牌共鳴,而保時捷仍固守“駕駛能力”的傳統優勢,顯然難以打動注重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的年輕消費者。更嚴重的是,保時捷的品牌形象正在中國市場遭遇解構。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的中國區經理俞波指出,“保時捷作為黃金品牌的概念對中國的年輕一代來說毫無意義”。這種認知斷層在其本土化策略中尤為明顯:盡管保時捷計劃2026年推出中國專屬信息娛樂系統,但在自動駕駛和全場景智能交互等方面與蔚來、小鵬等品牌相比還是存在差距。
與此同時,保時捷的供應鏈與品控問題進一步侵蝕了消費者信任。2025年3月,保時捷召回2023年生產的190輛911系列車型,因后排安全帶扣裝配錯誤可能導致螺栓松動。這種錯誤在以精密制造著稱的保時捷歷史上極為罕見,而品控問題可能與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漏洞有關。面對困局,保時捷正試圖通過“開源節流”組合拳扭轉頹勢。其計劃追加8億歐元投資,聚焦產品組合優化與電池技術研發,同時啟動全球規模重組,到2029年累計裁員3900人,并將中國經銷商網絡從150家縮減至100家。這種收縮策略雖能短期內降低成本,但也會進一步削弱其在華市場的滲透力。
保時捷在2025年度發布會上表示,將延長電動化過渡期至2030年代,繼續提供燃油、混動、純電三動力并行的產品組合。這種“三動力并行”策略被外界解讀為對市場壓力的妥協,而Macan未來僅推純電版、第四代 Cayenne 推出純電版本的計劃,能否在本土品牌的圍剿中突圍仍然需要打一個問號。實際上,對于保時捷來說,更深層的挑戰在于文化認同的重建。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的升級與本土化解決方案的推出,雖體現其“在中國,為中國”的決心,但如何在保持品牌基因的同時融入中國科技生態,仍是未解之題。技術部副總裁李楠坦言,保時捷需要“在滿足中國客戶需求的同時,堅守保時捷獨有的駕駛體驗基因”,但這種平衡在智能化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顯得尤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