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勢頭剛起,何以“喊打喊殺”不絕?
駕域AUTO | 05-08
21203
上海車展似乎是個分水嶺,合資車企經過連續數年的低迷和下滑之后,終于開始支棱起來了。
人們發現,車展上合資品牌集中展出的產品,從設計到智能,開始跟自主、新勢力的產品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智能化電氣化水平已經完全不落下風,甚至體現出更強的競爭力。比如豐田鉑智3X已經把城市NOA領航做到了14萬級,日產的N7起售價不到12萬,4.9米車長+多連桿,對比之下小鵬的MONA M03都不香了。大眾的ID.ERA,EA211的增程器,Momenta智駕,座艙8屏聯動、雙叉臂+五連桿,機械硬件到冰箱彩電都給你了。奧迪全新A5L,油車也裝備了華為乾崑智駕,全球首創。
(上汽大眾亮相的ID.ERA,搭載大眾首款增程動力)
于是在《駕域AUTO》的評論區,不少人就說了:“再踹兩腳合資就完了”,“干嘛還要救它呢?”“把合資車趕出中國不好嗎”?隨便翻翻,這樣的評論最近在網絡上真不少。
這讓我想起船夫哥說過的:“燃油車已經不行了,你還在那里模模糊糊的救它”。是不是很相似?站在智能電氣化大潮的時代潮頭之上,不論行業大佬還是普通網友,說話就是硬氣。
但其實這話有點問題。燃油車可從來沒有被誰救過,一直是政策歧視對象。從成品油稅費改革、雙積分政策到購置稅減免再到國補地補,燃油車政策上吃虧吃的還不夠多嗎?同樣,合資車企有天降救世主嗎?不都是自己救自己?你總不能攔著不讓人家自救吧?
合資車企怎么自己救自己的?舉幾個例子。
奧迪和華為的工程師聯合搞了5年,開發出了VMM模塊和雙激光雷達,在油車上率先實現了乾崑智駕,實現了頂級智駕技術的油電平權。給不斷萎縮的油車市場,找到了新的增長點。5年前,自主品牌誰能想到往油車上搞高階智駕?
(全新奧迪A5L,全球第一臺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的燃油車)
豐田和比亞迪都在早期投資了Momenta,比亞迪用Momenta方案的激光雷達智駕車型,還要20萬以上,豐田鉑智3X卻做到了十四萬級。智駕平權,合資居然玩這么過分?
大眾和地平線合資成立了酷睿程,明年大眾的新車上就搭載基于征程6的地平線HSD。而除了大眾外,另外一家跟地平線合資成立公司的,是德國大陸。地平線目前已經是國內智駕領域頭部供應商了,但在地平線早期需要資金和靠山的時候,除了這兩家外資,可沒見誰向它伸出橄欖枝。
今天的寧王如日中天,但當年我第一次聽到寧德時代四個字,卻是寶馬推介的。因為當年寧王還名不見經傳的時候,寶馬就給了投資,并且在2012年就成為了寧王第一個汽車客戶。寧王有今天,寶馬也有一份功勞。
再例如馬自達EZ-60,十幾萬的車,最高2000Mpa高強鋼,全系標配9氣囊,全車9個風洞,還能滿足全球頂級碰撞標準。十幾萬的新勢力或者自主品牌,敢把錢愿意把錢花在這些地方的,不多吧。
東風日產的N7,不到12萬的起售價格,CLTC 540公里,3C快充,超過4.9米的中大級純電轎車。作為日產第一款純電平臺轎車,成本攤銷不下來,鐵定是虧錢的。但就算虧錢也要卷,這就是合資車企被逼到墻角之后的爆發力。
(不到12萬的日產N7,已經對國產品牌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上海車展上參觀大眾的ID.ERA時,上汽大眾一個員工告訴我,為了這款車,上汽大眾內部已經連續很久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合資車企卷得也厲害”。大家都是人,被逼到墻角了,不就是加班玩命嘛?合資車企說:我也會!
所以現在對合資車企喊打喊殺,幻想不去救它,它就會自己消失,只是一種幻想而已。合資車企大多在中國深耕了一二十年,用戶動輒千萬級,也都是地方GDP和百萬漕工衣食所系,能留到現在都是身經百戰、韌性十足的老炮兒。需要特殊政策或者行政手段來救嗎?需要嗎?不需要吧。我們不能討論一個從來不存在的東西。但你總不能攔著擋著,不讓人家自救吧!以上這些例子說明,合資車企的韌性、眼光、造車經驗和理念的積淀,加上絕境之中被逼出來的爆發力,決定了它能今時今日展現出旺盛的活力,也是咬牙拼出來的,并非偶然。
反過來說,對合資車企喊打喊殺,不管對行業發展還是用戶福祉,都是一種短視和傷害。再進一步說,進入智電時代,中國車企已經掌握技術主導權,我們為什么仍然需要合資車企?
首先,以上舉的幾個例子說明,即使進入智電時代,合資車企依然能推動技術進步和促進人才培養,能保證一大批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產業工人就業,甚至能提供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這對普通人來說就是最實際的產業紅利。實際上中國的工業品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我們能買到全世界品質最好且最便宜的汽車,這得益于我們的工業鏈條完善,得益于我們的供給充足甚至過剩,而合資車企的繁榮讓供給進一步豐富,競爭進一步升級,最終受益的仍然是普通人。
其次,合資車企能進一步帶動國內產業鏈的全球化發展。目前大量跨國車企將研發中心和核心產業鏈向中國轉移,全球汽車的行業技術主導權實際上正在自西向東遷徙,中國已漸漸成了技術輸出的原點。在這種格局下,合資車企供應鏈換血,也必須以中國本土體系為核心。譬如上汽大眾在上海車展上跟10家核心供應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酷睿程、Momenta、寧德時代、QQ音樂、火山引擎、百度、高通、速騰聚創、阿里云和延鋒。分別對應智駕、激光雷達、算力、電池、智能座艙和內飾等不同領域。其中已經沒有外資身影,全部來自國產。更典型如像特斯拉Model 3/Y,95%的零件都來自國產。雖然掛著合資的LOGO,但絕大部分內在零件都是本土國產,這已是外資品牌一種主動或者不得已的選擇。這意味著從前賣一輛車賺10塊錢,8塊錢都被合資外方和外資供應鏈拿走的情況,已經一去不返了。如今不管是合資還是自主,一輛車的利潤大頭都留在了國內。每一輛合資新車的背后,實際都是寧德時代的電池、華為或Momenta 的智駕、地平線的芯片在轟鳴。
(上汽大眾的供應鏈換血)
而且,合資車企的新車新技術,未來也要向海外輸出。國產供應鏈借助合資渠道,出海也會走的更加順暢。想象一下,華為乾崑智駕搞定了奧迪甚至BBA之后,順勢走向海外,難道不能給那些固守油車的老錢們一點小小的科技震撼嗎?
最后,合資車企的蓬勃活力,還會進一步促進市場繁榮,引導理性回歸。合資車企的拳頭產品往往是一車賣全球。為適應全球不同市場準入和安全標準,在安全、品質、可靠性上往往驗證更嚴格也更規范,而幾十年上百年沉淀的產品設計理念,加上傳播策略更穩健保守,可以起到行業壓艙石的作用,對沖行業日益泛濫的浮夸狂躁之風。
(北京現代的ELEXIO,北京現代首款純電平臺SUV)
此外筆者一直認為,市場要繁榮,一定是參與者越多越好,供給和消費都極大豐富,一方面解決了無數人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德系的機械質感、日系的精巧舒適、美系的磅礴厚重、法系的底盤調校、韓系的設計和可靠性,跟自主和新勢力一起,滿足了不同審美和價值取向,也讓汽車行業變得更多元、更好玩。有人說德美日韓就剩下了三五家巨頭主導,這就是成熟市場的標志。可是成熟往往意味著缺乏競爭和活力,也往往是走下坡路的開始。德美日韓的汽車產業智電轉型,在三年疫情期被國產車拉下了一個身位,根源就是“大象”們承平日久,缺乏挑戰者、缺乏競爭壓力和刺激所致。什么時候中國市場也只剩下了三五家,死水微瀾之下,也就意味著行業要開始走下坡路了。
駕值觀
對于支持 “趕走合資車企” 的人來說,恐怕還停留在合資車企躺賺的固有印象里。而當國產的市場份額已逼近7成,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早已逼迫合資玩家脫胎換骨——當豐田、日產、本田、大眾、馬自達們裝備上了國產的最新技術,卷土重來,和國產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它們已經從全球車企的代理人,變成了中國汽車產業生態的共建者、推動技術進步并向海外輸出的急先鋒,既是地方GDP和百萬漕工衣食之所寄,也化身為攪動市場格局的性價比核武器。更是反哺全球市場的 “中國制造代言人”,將技術普惠的浪潮拍向全世界。
試想一下,當搭載了華為智駕的BBA們在北美飛馳,當用上了寧王和地平線的大眾橫掃歐洲,這何嘗不是中國汽車產業,一場涅槃重生式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