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燕:不止于車,不僅是展!上海車展九大亮點鏈接世界與未來
汽車縱橫全媒體 | 05-08
19240
中外車企和科技巨頭共赴年度“東方之約”,2025上海車展在展示創新技術和推廣品牌產品的同時,承擔起“鏈接世界與解碼未來”的產業“超級接口”使命,成為重構全球汽車產業規則與價值坐標的戰略高地,并在現代汽車文明演進史上,留下了屬于“上海時刻”的敘事新篇。
▌文 | 柳燕
歷時10天的2025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已經于5月2日圓滿落幕。由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本屆上海車展,共邀請到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近千家中外企業參展,展出總面積超過36萬平方米,展出整車新車1366輛, 其中新能源車占70%。媒體日2天共舉辦193場新聞發布會,首發新車163輛,中外媒體超過14000人,展會期間接待的觀眾總人次超過101萬,較上屆相比整體再創新高。
中外車企與科技巨頭共赴年度“東方之約”,上海車展成為全球汽車新品首發地和技術首秀場,并在現代汽車文明演進史上,留下了屬于“上海時刻”的敘事新篇。
在這個匯聚全球目光的汽車盛會上,每位來觀展的人士,都能看到、聽到、學到甚至悟到新知與收獲。不同身份的人,亦關注到各自的重點,有不同的體會。萬象觀瀾,各見天地。
我本人看車展的角度頗為多元,我既有主辦方身份,又是行業人士;既有媒體角色,同時也是觀眾。綜合以上視角,立足行業站位,我認為本屆上海車展作為行業晴雨表及風向標,全方位展現出了汽車產業當下的發展脈絡和趨勢特征,梳理總結出九個維度的亮點如下:
1. 技術進步加速,
中國品牌整體水平全面躍升
主流中國車企參展面積普遍增大,規格提高,展品豐富,電動化智能化創新技術成果紛呈,技術突破加速,頭部企業的動力電池、平臺化架構、超快充等技術的迭代呈現“代際跨越”,中國品牌繼續引領行業進步。本屆車展首發車型中中國品牌占比和新能源車型占比之高,展現了中國汽車工業在電動化、智能化賽道的體系化領先優勢。且這種優勢已從單一產品競爭力擴展至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完成了從“技術跟跑”到“標準領跑”的質變。
2. 智能化方案密集布局,
“下半場”競爭白熱化
智能化競爭已從基礎功能實現階段升級至場景定義能力比拼階段。城市NOA成主戰場,華為ADS、小鵬XNGP等無圖方案亮相,華為系攜鴻蒙智艙和乾崑智能技術繼續擴大朋友圈,頭部車企加速全棧自研,城區駕駛輔助方案的最新成果密集發布,全域融合方案成為智能化下半場致勝關鍵。同時,這些創新成果在大幅提升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實用價值之外,更通過個性化服務配置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出行體驗,使汽車產品屬性發生根本性改變。
3. 科技與汽車深度融合,
產業鏈邊界持續重構
“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10萬平方米的規模遠超上屆,供應鏈科技企業顯著增多,集中展示前沿技術,涵蓋芯片、電池、智能駕駛、超快充等核心領域。其中,科技公司提供IP內核+車企主導集成的新范式極大縮短了智能汽車開發周期,不斷重構著產業邊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智能汽車上的深度應用,成為行業創新的新引擎。同時,本土供應鏈也在芯片、感知、能源等核心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既保障了產業鏈安全,更使中國成為全球汽車技術的創新策源地。國際巨頭也紛紛加碼在華研發,形成全球化創新協同,凸顯中國市場從“制造基地”到“創新策源地”地位變化,加速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價值鏈分布。
4. 跨國巨頭加速轉型,
合資2.0模式發力破局
在轉型升級中步伐遲緩的跨國車企和合資車企,奮起直追的氣勢拉滿,在技術路線、企業戰略和合作模式領域全面革新。產品層面,合資品牌繼續加快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轉型步伐,在戰略上,合資品牌和跨國車企已經從過去的“在中國 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全面轉向“在中國,為全球”。跨國企業還紛紛加大了與中國優秀伙伴的合作,多個合資車企開啟中外雙方技術共享,探索雙向賦能的新模式,謀求汽車合資2.0時代的創新破局之道。
5. 全球化與本土化“雙向滲透”,
中國車企加速構建海外生態鏈
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高管在發布會上用中文演講,傳遞出他們致力于在中國加深本土化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也彰顯了中國市場的開放和多元。各國汽車企業和行業組織齊聚上海,展會期間國際交流與合作洽談活動頻繁。上萬名中國品牌的海外經銷商受邀來到車展,眾多中國車企推出全球首發車型,出海戰略升級,海外市場拓展加速,中國技術加快反向輸出。中國車企出海提速與跨國車企本土化加深齊頭并進,全球化進入生態競爭階段。
6. 競爭格局加速演變,
集中度提升,“淘汰賽”加劇
部分品牌在華銷量不佳、競爭乏力、缺少新產品或市場預算不足,未能出席本屆車展,成為了另一個關注點。如市場份額萎縮的韓系、法系,陷入經營困境的哪吒、極越等,還有一些品牌如多個超豪華品牌因特定原因缺席。而據觀察,缺席車展的大部分車企,車沒來,人來了,凸顯行業競爭變局中,車企“能不能留在牌桌上”的焦慮和壓力。變革大潮下,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落后者出局成為競爭常態。
7. 智駕宣傳趨理性,
組合駕駛輔助功能走向普及
車展前期,行業兩大導向性事件產生重要影響:一是4月初工信部亮出動力電池安全“新國標”,首次將“不起火、不爆炸”從企業技術儲備上升為強制性要求;二是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聯合出手整治智能駕駛方面的宣傳,行業協會發布了《關于規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明確要求車企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此舉立竿見影。車展發布會上車企對智能駕駛的宣傳回歸科學理性,曾頻繁出現的“L2++”、“高階智駕”等基本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各企業強調“安全是最大的豪華,安全是永不妥協的底線,安全是最大的技術底色”等,這些對安全的強調更深入動力電池、碰撞測試、信息安全、健康座艙等與用戶息息相關的每一個領域。業內普遍認可此舉對過度營銷及時糾偏效果顯著,對后續智能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8. 飛行汽車強勢入場,
低空經濟賽道開啟商業化探索
多家車企率先進入低空經濟賽道,不同規格和款式的飛行汽車產品在小鵬匯天、一汽紅旗、奇瑞、廣汽、長安等車企展臺上亮相,酷炫拉風,成為往屆車展沒有過的風景。寧德時代和欣旺達動力等甚至帶來了為飛行汽車量身定制的動力解決方案。多形態、全場景的飛行器矩陣,攜“科技與狠活”,勾勒出未來城市立體交通的藍圖。盡管此新興領域存在適航認證、空域管理等多方面的瓶頸,C端普及也距離尚遠,但并未妨礙資本大量涌入。此外,AI加持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也成為車企布局的新領域,漸進式發展之路上機遇與挑戰并存,過多玩家入局或將很快催生首輪洗牌。
9. 告別浮躁流量,
回歸車展本質
對比往屆車展,特別是去年被“瘋狂的流量”裹挾到“跑題”的北京車展,本屆上海車展回歸了“車”展的本質,讓展車展品成為了主角。盡管仍有明星代言人助陣,車企掌門人現身,網紅博主穿梭,但總體上告別了浮躁的流量,沒有了車模的喧賓奪主,沒有了網紅博眼球的嘩眾取寵,車企研發高管、產品設計師、工程師講解產品,營銷人員認真對接客戶和接待咨詢,各路友商端著相機、拿著小本本、開著手機攝像頭認真觀摩新車的場景,成為展臺上的主畫面。從流量狂歡到技術信仰,本屆車展回歸了產品本質和營銷本位,讓“本”與“末”各歸其位,呈現了真正的頂級“車”展應有的樣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車展展期首次延至“五一”假期,并聯動文旅商體展設立專享券,助力汽車消費升級,車展的產業勢能很好地加持了城市的假日經濟。
以上盤點出的上海車展九個維度的亮點,未必涵蓋上海車展的全部特征,僅作為與業內外人士分享與交流。盡管各方觀展人士所見所感不盡相同,但我相信有一點是共識:上海車展作為全球規模最大、風向標意義最強的頂級汽車展會,其領航地位和標桿價值毋庸置疑,且更為凸顯和強化。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強勁的引領性作用,全球汽車工業話語權重心向中國轉移的結構性躍遷,中國市場對全球汽車消費趨勢的主導性效應等,都在本屆車展上得以充分的體現。上海車展的作用已超越汽車展會本身,成為重構全球汽車產業規則與價值坐標的戰略高地。
在感受車展繁榮的同時,我們也要理性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比如透過大量新車發布,可看到產品同質化與低價化明顯,內卷式競爭隱患重重,行業競爭升溫將使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承壓;供應鏈的部分關鍵環節尚未實現自主可控,“卡脖子”領域的技術攻關仍任重道遠;中國品牌高歌猛進的過程中,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如何做好平衡,考驗著企業的戰略定力;中國汽車集體出海加速,海外布局趨于同質化,存在較大的內卷外溢風險等等。行業和企業對此都應有清醒認知和應對行動。
走過了40年的上海車展,一路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壯大,親歷了全球汽車產業的風云變幻,為推動中國及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競爭格局,同時,全球汽車產業面臨著共同的挑戰。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特朗普政府發起的新一輪關稅政策給全球經濟帶來沖擊,也給汽車產供鏈增加更多不確定性。在此大環境下,產業界更應秉承互利共贏的原則,共同維護全球汽車產業的繁榮與穩定。
第21屆上海車展的主題“擁抱創新,共贏未來”,集中體現了在汽車產業新格局下,各方的核心訴求和共同愿景。上海車展的澎湃熱力,也強有力證明了開放合作,協同創新是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本屆車展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展會本身,在展示創新技術和推廣品牌產品的同時,為全球汽車業界搭建了有效的溝通橋梁,提供互動交流平臺,促進產業鏈企業合作與協同發展,很好地承擔起了“世界級展會的引領者、科技創新的參與者、開放合作的推動者、高質量發展的貢獻者”的使命,從國際汽車展會,升級進階為“鏈接世界與解碼未來”的產業“超級接口”,充分釋放了全球汽車工業頂級展會平臺的價值。
我們值得給上海車展點贊,為中國汽車加電,也祝愿上海車展越辦越好,中國汽車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