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與三菱汽車達成協議:代工巨頭正式進軍電動汽車制造領域
車視頭條 | 05-08
20795
2025年5月,全球電子代工巨頭富士康(鴻海精密)與日本老牌汽車制造商三菱汽車達成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作協議,標志著富士康正式邁入汽車制造領域。根據協議,富士康旗下電動汽車子公司鴻華先進(Foxtron)將為三菱汽車開發并生產一款面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的電動汽車,計劃于2026年下半年上市。這一合作不僅對雙方企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更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可能迎來重大變革,傳統車企與科技制造巨頭的新型合作模式正在形成。
富士康與三菱汽車的合作并非偶然,而是雙方在各自發展困境與行業變革壓力下的戰略選擇。近年來,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電動化轉型浪潮,傳統燃油車制造商面臨巨大挑戰,而新興電動汽車企業則憑借技術優勢迅速崛起。在這一背景下,三菱汽車作為日本第八大汽車制造商,雖然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領域擁有一定優勢,但在純電動汽車市場的步伐明顯落后于特斯拉、比亞迪等競爭對手。三菱相對較小的業務規模使其難以獨立承擔高昂的電動汽車研發和生產成本,亟需外部合作伙伴來加速電動化轉型。
這一合作對雙方而言均具有深遠的戰略價值。對三菱汽車來說,外包生產可以大幅降低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生產成本,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使其能夠將有限資源集中于核心技術研發和品牌運營。據知情人士透露,三菱將保留現有生產基地,但與富士康合作優化生產能力,預計這種模式可縮短開發、生產和交付時間達30%以上。對富士康而言,與知名汽車品牌的合作不僅驗證了其汽車制造能力,更為未來爭取日產、本田等日本車企的訂單奠定了基礎。富士康電動汽車業務負責人關潤(Jun Seki)表示,這一合作標志著“在高度依賴經驗的汽車行業,富士康的制造能力得到了認可”。
從行業角度看,這一合作反映了汽車產業分工模式的深刻變革。傳統上,汽車制造商傾向于垂直整合,掌握從設計到生產的全流程。然而,電動汽車時代的技術復雜性和開發成本迫使越來越多的車企考慮外包生產。富士康憑借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和規模化生產能力,正試圖將自己定位為“汽車界的臺積電”,通過專業代工服務在電動汽車市場分得一杯羹。正如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所言:“特斯拉是電動汽車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Android”。
消息人士透露,富士康將在臺灣地區啟動專為三菱汽車設計的生產線。新車很可能基于富士康開發的MIH電動車開放平臺打造,該平臺具有高度模塊化特點,允許汽車制造商根據不同需求定制軸距、動力、電池等參數。富士康表示,這一平臺可以大幅縮短電動汽車開發周期,并將開發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三菱汽車執行副總裁中村達男指出,選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作為首發市場,是因為這些地區環保法規日益嚴格但對電動車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適合作為試驗場。
合作模式創新是此次協議的另一個亮點。富士康與三菱的合作類似于麥格納斯太爾為寶馬Z4和豐田Supra提供生產服務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三菱保留車型設計和品牌運營的主導權,而將生產環節外包給富士康。這種分工使三菱能夠專注于其擅長的產品定義和市場開發,同時借助富士康的制造優勢實現成本優化。消息人士稱,這種安排將使三菱能夠“通過削減生產成本,分配更多資金用于技術開發”,特別是在電池管理系統、車聯網等關鍵技術領域。
寫在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三菱首次嘗試通過外部合作加速電動化轉型。此前,三菱曾考慮加入日產與本田的合并談判,但因擔心失去自主權而最終退出。轉而選擇與富士康的合作,反映了一種更為靈活、風險可控的轉型路徑。三菱汽車在聲明中表示:“為了實現可持續增長,我們將繼續尋求與各種合作伙伴的合作”,暗示未來可能還有更多類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