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為、理想、蔚來紛紛改名,之前喊的全民智駕要降溫了嗎?
火星說車 | 05-08
20635
日前,小米汽車官方悄然更改了自家的宣傳物料,海報中將以往“小米智駕”的話術,換成了“小米輔助駕駛”,其中,“小米智駕 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 Pro”,“小米智駕 Max”則更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同時,小米汽車還對“代客泊車”功能的介紹進行了修改,將其稱為“代客泊車輔助”。
小編對車企將智駕改名這一事件進行深入檢索,發現不止小米汽車一家這么做而已。華為汽車發布的宣傳視頻當中,使用了"智能輔助駕駛"替代此前常用的"智駕"說法。比亞迪將原“天神之眼”智能駕駛系統更名為“駕駛輔助系統”,特斯拉將FSD(Full Self-Driving)中文名稱從“完全自動駕駛”改為“智能輔助駕駛”。
而在造車新勢力當中,理想產品線負責人李昕旸發微博介紹理想L6智能煥新版時,對于智駕強調了“輔助駕駛煥新”。記者探訪線下門店發現,理想、蔚來、阿維塔、小鵬等車企已經在產品介紹當中顯著降低了對智能駕駛功能的強調,小鵬汽車甚至在銷售端淡化城市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覆蓋范圍的相關表述。
這一改名情況,和此前車企們的言必稱智駕成為鮮明的對比。甚至你說智駕pro,我就智駕MAX,高階智駕、脫手駕駛、自動泊車等表述也大量出現。曾經有一段時間,凡是車企開發布會,必吹噓自家的智駕技術,沒有一句高階智駕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其實,這種智駕降溫來的正是時候。由于此前車企對智駕的大肆宣傳,高速路上將雙手離開方向盤彰顯智駕能力的視頻大量充斥于網絡之上,甚至還有車企高管坐在車上表示“全程零接管”“智駕如同老司機”,連還不是很成熟的遠程召喚、智能泊車、城市NOA也被急于求成的車企大肆傳播。但實際上,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智能輔助駕駛駕駛都是L2級水平,駕駛員才是車輛安全的最終決定者,而不是所謂的智駕。
在車企強烈渲染的智駕氛圍當中,模糊了車企智駕能力和駕駛員操控的邊界,使得消費者對于車企的智駕能力過分信任,導致發生了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故。這當中,以在道路上信任智駕而脫手,導致車輛追尾或者撞上護欄的事故最為典型,這當中不乏一些車毀人亡的慘烈事故。
日前,還有車友在網上表示,使用某車企的自動泊車功能,結果車輛不能識別車后的樹木,直接撞了上去導致車輛嚴重受損,但是車企表示是在弱光環境下自動泊車,該起事故不是車企的責任。但是,該名車友停車的地方在露天停車場,光線條件良好。
也正是因為如此,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在四月份中旬組織了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需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禁止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承擔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現在來看,將智駕降降溫是必須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車企們才能從智駕的口水大戰當中脫身出來,真正專注于汽車的技術實力提升,推動新能源汽車走向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