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端下載

          logo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資訊詳情

          小米事故后,智駕營銷仍困在“慣性”里

          滴星視界 | 04-15

          236454

          被慘烈的事故潑了一盆冷水后,中國車企的智駕營銷還困在巨大的“慣性”里。

          距離小米SU7高速事故已經過去10天了,事故依然沒有來自官方的新進展,小米汽車和雷軍也保持著沉默,行業對于這一事件的討論也全面到沒什么新意了,但這個事故對于汽車行業尤其是智能駕駛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在業內人士對后續影響的種種預測中,筆者最希望看到的是車企在智能駕駛營銷上的改變,然而截至目前,筆者看到的依然是熟悉的營銷話術和車企的慣性依賴,而這實際上也折射出傳統車企“跟隨式”營銷的困境。

          智駕營銷的“慣性”依賴

          對于2025年是“智駕普及元年”這件事,行業已經達成了共識,所以春節假期過后車企就開始扎堆召開智駕戰略發布會,從2月9日到3月31日的短短50天時間內,就有長安、比亞迪、吉利、奇瑞、廣汽、紅旗六家車企發布了智駕戰略,3月底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也以智駕為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彼時,大概絕大部分車企都已經把智駕放在了今年營銷的C位,只不過誰也沒想到會在3月底發生小米SU7這個事故。事故發生并發酵后,輿論對于智能駕駛的“不安全感”和智駕營銷的“不信任感”,以及對過度宣傳的反感都達到了一個頂峰。

          車企當然清晰感知到了這一點,但它們難以做出改變。

          4月7日,上汽通用五菱舉行了2025科技進化日活動,系統發布了電池、智駕、智艙、動力四大板塊的最新技術成果,在智駕方面與前面幾家車企相同,公布了類似的分級智駕技術方案,同樣打出了惠及全民的口號。

          拋開五菱這套智駕方案的技術水平不談,在營銷上,筆者并沒有看到太多的不同,依然是大量專業術語的堆砌,比如兩段式端到端、可解釋一段式端到端、生成式世界模型;依然是巨量數據的強化,比如累計1.5億公里的智駕里程和185,744次AEB緊急避險記錄;依然是簡單化的能力總結,比如“去哪都好開 到哪都好停”……

          即便五菱在這些內容前面都加上了對“安全”的強調,但也并沒有讓人覺得跟以往的智駕發布會有什么不同,消費者依然看得暈頭轉向,小米事故帶來的不安全感依然無法消除,對智駕營銷的不信任感也絲毫未減。    

          必須公平地說,這不是五菱的問題,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所以筆者在此并不是想苛責五菱,而僅是以此為例來說明行業的共同困境。

          實際上,除了不停地卷新硬件、新大模型術語、新夸張詞匯之外,中國車企在智能駕駛上的營銷已經形成了非常固定的套路,不說品牌只聽智駕方案,你很難判斷出這是誰家的智駕方案,這背后是智能駕駛技術的“同質化”,也是營銷的“同質化”。

          更可怕的是,在行業內卷的大背景下,在智駕技術不可能一夜千里的現實下,車企們都被裹挾著不得不在營銷上加速奔向“極致”,就算很多企業知道無非是被頭部企業的流量淹沒,它們也不敢停下來。    

          小米SU7這次事故本身給了行業一個反思和轉向的機會,可惜沒有非常的決心和能力,車企很難擺脫對營銷慣性的依賴。

          其中傳統車企更甚。

          傳統車企的“跟隨式”營銷困境

          大概是從特斯拉開始,傳統車企就進入到了被新勢力各種新營銷方式不斷“教育”的階段,從特斯拉的商圈直銷到蔚小理的社交媒體深耕再到小米的創始人IP運營,傳統車企成了不折不扣的流量“跟隨者”。

          這并不是最可怕的,因為形勢比人強,大部分企業本身都只能做行業里的跟隨者,但可怕的是在這種“跟隨”中,傳統車企不僅沒有跟上頭部企業的步伐,反而在這其中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語境”。    

          “跟隨式”營銷本質上是在頭部企業開創的某種“語境”中,去講自己的企業故事。

          比如智能駕駛,頭部企業是特斯拉、華為等,在智駕的營銷套路中,有很多現在慣用的表達甚至就是這些企業創造的,這種語境中,跟隨者怎么可能講故事勝過特斯拉和華為呢,這不是你也把“遙遙領先”放在PPT里就有用的。

          同理,在增程式混動路線里,其他車企不可能講故事超過理想和問界;在創始人IP運營領域,小米和雷軍一騎絕塵;在“全民普及”的話題下,比亞迪也能做到天然無敵……    

          當頭部企業掌握輿論的話語權,其他車企想跳脫出來講自己的故事幾乎不可能,但起碼在跟隨中,不能完全被帶著跑,一定要努力在共同的話題下保持自己的“語境”,把自己的品牌定位、特色、差異化優勢融入進去。

          還是以智能駕駛舉例,品牌能不能把自己被廣泛認知的品牌標簽凸顯出來,無論這個標簽是安全、舒適,還是性能、操控,哪怕是性價比,都應該努力尋找契合點,哪怕這個契合點可能只是某一個非常具體的場景,但總比同質化下的泛泛而談要好。

          作為傳統車企,在可靠性和安全上有天然的優勢,如果能放棄對智駕營銷慣性的依賴,針對消費者的不安全感痛點創造一套新的營銷“語境”,糾偏當前的營銷亂象,把“安全智駕”的故事講透,那完全有機會單開一個劇情。

          寫在最后

          傳統車企必須要放棄“寧可無效,不能失聲”的營銷心態,既然要發聲,就要有效,只不過這個效果不必非要是天下皆知的,精準傳達給你的目標消費群體更重要。  

          水滴汽車公眾號
          掃碼關注,獲取更多汽車資訊
          水滴汽車
          掃碼下載水滴汽車APP

          熱門評論(1)

          加載更多

          熱門車系資訊

          更多 >

          D7 DMH

          12.58-14.58萬元

          雅閣

          17.98-25.98萬元

          奧迪 e-tron

          54.68-64.88萬元

          杰德

          12.99-18.38萬元

          思域

          11.99-16.99萬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車 京ICP備17030485號-2 京公網備 110101020036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