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理想i8碰瓷的東風柳汽,原來歷史這么悠久!
快開車 | 08-05
58810
理想i8和卡車對撞的視頻輕慢了眾人的智商!正常來說,理想i8這種乘用車和卡車對撞,可以說是非常吃虧,畢竟卡車的自重擺在這里,動能也非常大。隨后東風柳汽也發表了聲明,追究理想汽車的法律責任。快開車對此事件的觀點是支持東風柳汽的維權行為,反對任何品牌以貶損同行、惡意攀比來為自己營銷,尤其是“理想i8和乘龍卡車對撞”這種明顯違背常識的行為。

圖:理想i8和乘龍卡車對撞的行為,就好比一個3歲小女孩直接打飛一個23歲的成年人,這種明顯違反物理定律的所謂測試,除非有人對車輛做了手腳,不然明顯不可能。

圖:東風柳汽對此事件的聲明全文。
有的讀者在看過對撞視頻或者相關聲明之后有疑惑:“柳汽是誰?”、“乘龍卡車和柳汽是什么關系?”等等,接下來我就詳細說一下柳汽的歷史,這次的篇幅會比以往豐富,請耐心閱讀。

柳汽全稱東風柳州汽車,是東風汽車集團的控股子公司,柳汽旗下有乘龍汽車(商用)和東風風行(家用)兩個品牌。柳汽的歷史要追溯到70年前。1953年,中央政府發布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并于1954年10月6日成立了柳州農業機械廠(下文簡稱柳農)。

圖:柳農的初期業務是水輪泵。
15年后的1969年,全國進入了“造車狂熱期”,很多地區都開始打造自己的車企,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在當年1月的全區生產會議當中,指示柳農和柳州機械廠(如今的五菱柳機,下文簡稱柳機)打造出全區第一輛汽車,其中柳機負責發動機,柳農負責發動機以外的一切重要部件的生產,以及最后的總裝工作。最后在各個企業的支持和柳農工友們的不懈努力下,最終柳農僅用了23天,就在1969年9月30日打造出全廣西第一輛汽車,命名為“飛躍牌”汽車(后來改名為柳江牌汽車),并作為當年國慶節獻禮,登上歷史的舞臺。

圖:柳農打造的第一款車——柳江LZ-130。
1979年,柳農更名為“廣西柳州汽車制造廠”,成功躋身汽車制造商(下文簡稱柳汽)。同年,柳汽和柳州發動機廠(柳州機械廠改制后的企業)再次合作,推出了“廣西”牌新型柴油載重汽車。

圖:1981年3月,東風柳汽成功研發LZ-141型柴油載貨汽車,成為全國首家生產中型柴油載貨汽車的車企,“柴油東風,柳汽正宗”的口號也開始走向全國各地。
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各行各業迎來春天。1981年2月17日,柳汽加入東風汽車聯營公司,更名為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柳州汽車制造廠,柳汽從此時開始借“東風”趁勢而上。1988年借助三菱FUSO卡車試制出全國第一輛平頭卡車的樣車, 1991年試產30輛,型號為LZ1090M,1992年通過省級評定,并命名為“乘龍”。從這個時候開始,乘龍卡車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圖:1992年推出的柳汽乘龍平頭卡車,是全國首款平頭卡車。
1997年7月18日,廣西柳州汽車廠改制成為"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也就是如今的"東風柳汽"。

圖:1997年,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成立簽字儀式。
柳汽的卡車歷史我們就說到這里。相較于歷史悠久的乘龍卡車,柳汽的乘用車發展史雖然沒那么長,但柳汽是中國MPV的開創者,同樣歷史悠久。時間來到90年代,改革開放進入“深入期”,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催生了汽車在商務使用領域的需求,MPV(Multi-Purpose Vehicle,多用途汽車)在商務領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舒適性佳、空間大、功能靈活,自然成為各個車企的心頭好,而柳汽自然也不能錯過這個趨勢。

圖:由于柳汽通過東風接觸到先進的日系技術,乘龍6400的各個方面參考了三菱第二代得利卡。
21世紀初,東風柳汽旗下乘用車品牌“東風風行”正式成立,并從臺灣省中華汽車購得了第三代得利卡的生產線和模具,隨后東風風行推出了該品牌的首款,同時也是中國的首款MPV車型:菱智,雖然售價是30萬元級別,但菱智憑借自身高性價比和高品質的優勢,獲得了眾多私人車主和公司的青睞,自此東風風行一炮而紅,響遍全國。

2007年,此時的人們生活水平已經有所提高,汽車也已經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柳汽也抓住機會推出了旗下首款家用轎車——東風風行景逸LV,進一步填補了柳汽在家用車市場的空白。

圖:東風柳汽的首款家用轎車——景逸。
2012年,此時國內消費者的目光從轎車轉向裝載能力更強、通過性更高、空間更大的SUV,為此柳汽推出了旗下首款SUV車型——景逸SUV,并在當年的北京車展發布。另外,東風風行在2011年的產量突破10萬輛,這不僅多虧了菱智MPV,景逸也在2010年實現月均銷量6,000臺。而且在2009年到2016年這7年時間,風行的年銷量也從5萬輛大幅增長至26萬輛,是東風風行的黃金時期。

來到2017-2018年,此時的汽車工業已經“接電”,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進入高速發展期,而東風風行自身正在面臨市場競爭加劇與轉型壓力。為了度過轉型陣痛期和快速占領市場,風行經過研究,認為菱智車型的尺寸足夠大,方便實現“油改電”,隨后推出了“菱智M5EV”,成為該品牌旗下首款新能源車型,開創了MPV新能源化的先河。

2020年,東風風行正式開始轉型改革,首先就是啟動“新風行”戰略,以及2021年的“乘風計劃”。第二步就是推出了自研的“超級立方EMA架構平臺”。第三就是聯合互聯網巨頭(騰訊、華為等)打造智能生態系統,以提升車機網聯體驗和L2輔助駕駛的能力。

在“新風行戰略”和“乘風計劃”的加持下,轉型后的風行推出了首款車型——風行T5 EVO,首月銷量4,000輛,初步驗證了轉型成功。不過在新能源的當下,風行在2022提出了“光合未來”計劃,并推出了風行雷霆、風行星海系列等新能源車型。

圖:風行雷霆。
其中風行星海作為東風風行的重磅車系,該系列目前共有兩款車型,分別是中大型轎車星海S7,以及中大型MPV星海V9。這兩款車均主打高質價比和高質量,是風行在目前階段的重磅產品。星海S7主打年輕人和運動性能,而星海V9的主要賣點是“家庭豪華頭等艙”。


圖:星海系列的兩款產品:星海S7(上圖)和星海V9(下圖)。目前星海系列的銷量正在穩步提升當中,我們只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
東風風行的歷史我們說到這里。接著我們說回理想i8和乘龍卡車的所謂碰撞測試,這件事看似理想占據優勢,但從事件的發展以及背后的目的來看,明顯是東風柳汽占據更高位。首先,此次“碰撞測試”就已經違背了常識,是個有獨立思想的網友和消費者都知道這件事的邏輯。其次,我們不可以用乘用車的標準來看待商用車的安全性,但無論是東風風行還是乘龍汽車,雖然領域不同,但都在追求安全性。
首先我們說說商用車的安全性,目前國內商用卡車當中,絕大多數車型為平頭卡車,并且卡車的主要作用是載貨,再加上卡車的駕駛室和底盤并非連為一體,如果采用了乘用車的安全標準,反而會使駕駛員受到更大的傷害,所以目前商用車對安全的訴求點在于通過潰縮吸能來保證司乘人員的安全,以乘龍汽車為例,該品牌采用了駕駛室后移設計、龍骨框架駕駛室、AEBS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等技術,有效降低事故當中的人員傷亡。

而乘用車的安全標準和商用車完全不同,首先乘用車為了保證空氣動力學特性,基本不會采用平頭設計,而是發動機放置在駕駛室前方的設計,無論是中置后驅/后置后驅的跑車,還是現在的電動車,都基本采用了這種設計,所以駕駛室前方的區域(發動機艙/前備廂)就很適合充當碰撞緩沖區。其次目前絕大多數車型采用了承載式車身,駕駛室成為底盤的一部分,無法像商用車那樣采用駕駛室后移,所以乘用車在安全方面的訴求,就是駕駛室的完整性保護。以東風風行星海V9為例,該車的車體大量采用鋁合金和高強度鋼,在保證車體結構的更穩定、更扎實、更安全的前提下,讓整車輕量化,大大降低行駛能耗。其次星海V9也引入了L2+級別駕駛輔助系統,提升了該車的主被動安全性。

圖:星海V9的車身框架剖析圖。

圖:星海Pilot的L2+輔助駕駛系統。

現在的車企(尤其是新勢力)已經越來越沒有底線,沒有歷史底蘊的車企就只能通過講故事、制造噱頭甚至爭議來博眼球。但這次理想i8在宣發層面,顯然是徹底栽了跟頭,尤其是和乘龍卡車的碰撞測試,完全違反了物理定律和常識。
對于柳汽來說,此次事件雖然影響不好,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反而讓更多網友認識到乘龍品牌,也讓各位了解了東風柳汽。希望開車君的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柳汽、東風風行的歷史脈絡,以及中國汽車的發展歷程。如果未來有想要了解的汽車品牌歷史,可以關注我們“快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