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 “水陸兩棲” 刷屏,噱頭之下,安全不該妥協(xié)
玩車專家 | 10-25
25561
近日,捷途縱橫 G700 橫渡長江的視頻近期全網刷屏。不可否認,這場營銷事件極具視覺沖擊力,既展現了產品特性,也讓不少網友為中國品牌的技術探索感到驕傲,從傳播層面看,捷途無疑是贏家。
但褪去流量光環(huán),這場 “橫渡” 事件背后,潛藏著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與認知風險,甚至可能給用戶帶來誤導。

營銷與用戶認知的錯位,易引發(fā)危險模仿
捷途縱橫 G700 的 “水上航行” 能力,在營銷中被塑造成 “硬核亮點”,但普通用戶很可能因此產生認知偏差。部分消費者可能會認為,既然車輛能橫渡長江,日常去湖泊、海邊 “體驗航行” 也沒問題,甚至想通過直播、發(fā)朋友圈炫耀。

這種認知忽略了關鍵前提:橫渡長江是車企在受控條件下的專業(yè)演示,而非日常使用場景。普通用戶缺乏專業(yè)操作經驗,也不了解水域環(huán)境風險,若盲目模仿,極可能出現車輛故障、失控等問題,最終釀成車毀人亡的悲劇。
同類案例已預警:“高性能” 營銷需匹配 “安全邊界”
類似的風險并非首次出現。此前小米汽車以 “強勁動力”“賽道刷圈” 為營銷重點,突出車輛的性能優(yōu)勢。但部分用戶因高估自身駕駛能力,盲目嘗試 “極限操作”,導致事故頻發(fā),同樣出現了多起車毀人亡的案例。
這兩個案例本質上存在共性:車企通過 “極限場景” 展示產品能力,卻未充分傳遞 “普通用戶無法復刻” 的安全邊界。即便車企在宣傳中附帶了風險提示,也難以抵消 “極限演示” 給用戶帶來的心理暗示 —— 當 “能做到” 的印象蓋過 “需謹慎” 的提醒,安全風險便會被放大。
“水陸兩棲” 不該是汽車的 “雞肋功能”
面對質疑,可能會有聲音反駁:車企已盡到提醒義務,出問題是用戶自身責任。但換個角度思考:若一項功能需要用戶付出極高的學習成本和風險成本才能使用,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安全,它的存在意義何在?

汽車的核心屬性是 “陸地交通工具”,安全是其第一準則。若為了制造噱頭,強行疊加 “航行” 功能,不僅脫離了汽車的本質定位,更將用戶置于不確定的安全風險中。想要造 “能下水的載體”,完全可以深耕船舶領域,而非將兩種截然不同的交通工具屬性強行捆綁 —— 這種 “跨界” 看似新奇,實則得不償失。
對于汽車而言,“好好造車” 的核心,從來不是堆砌吸引眼球的功能,而是在自身定位內,為用戶筑牢安全防線。畢竟,任何脫離安全的 “亮點”,都只是經不起考驗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