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3000萬份信任,一汽-大眾靠的是什么?
水滴 趙嘉佳 | 10-27
76425

當中國車市駛入“存量博弈”與“電動浪潮”交匯的十字路口,當“行業內卷” 與“流量喧囂”深度交織,一場關于“誰能長期發展,持續引領行業價值”的討論正在升溫。
在浮躁的市場氛圍下,一汽-大眾即將迎來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的歷史性時刻,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國內乘用車企首次叩開“3000萬俱樂部”大門,更像一枚凝結著3000萬家庭溫度的“信任勛章”,背后更是與客戶、伙伴、員工價值共創的成果。
34年深耕,3000萬輛里程碑,一汽-大眾3000萬輛背后,也詮釋了中國汽車產業從追趕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時代變遷,是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最佳見證。也展示出一汽-大眾作為合資頭部企業,在產業變局中,堅持長期主義和引領行業的價值所在。
1、34年發展,始終與中國市場同頻共振
時間來到1991年12月5日,伴隨著第一輛國產捷達A2轎車下線,一汽-大眾正式開啟了在中國市場的征程。當時或許誰都沒有想到,這對于中國消費者、中國汽車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2003年,一汽-大眾累計銷量突破100萬輛,2014年,累計銷量1000萬輛,2020年,累計銷量突破2000萬輛、2025年10月30日,累計銷量將突破3000萬輛。這不只是一串數字,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四十余年發展的時代切片,有著深刻的行業內涵:
對于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家庭而言,一汽-大眾不僅是出行工具提供者,更是生活品質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從老司機口中“開十年還省心”的捷達,到陪著年輕人從職場新人走到成家立業的速騰;從成為商務伙伴“可靠名片”的邁騰,到承載全家出行的攬境,及帶來性能強悍、豪華出行的奧迪,還有大眾ID.系列解鎖智能電動體驗……一汽-大眾的商品迭代始終與中國家庭從“擁有代步工具”到“享受多元出行”的消費需求升級同頻共振。
3000萬輛是實實在在的情感連接,最終凝結為跨越代際的品牌認同。一汽-大眾也早已成為中國消費者口中“品質、可靠”的代名詞。

當然,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故事,3000萬客戶的選擇離不開一汽-大眾對品質的堅守。一汽-大眾將全球先進的技術標準與管理體系引入中國,形成了一套融合德系標準與中國實踐的工業體系完整的汽車產業鏈。也正是這套工業體系,推動了中國汽車工業現代化“技術橋梁”與“管理范式”的水平提升。
放眼國民經濟大局,3000萬輛對中國經濟市場而言,是穩鏈固基的堅實支撐。一汽-大眾五大基地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上下游3400余家合作伙伴協同發展,撐起超50萬個就業崗位,累計上繳稅金超7300億元。在新型工業化推進進程中,這種一地建廠、全域賦能的產業帶動效應,成為穩經濟、促就業的重要力量。
可以說,一汽-大眾發展脈搏,始終與中國消費者、中國汽車市場乃至國家宏觀經濟同頻共振。對于即將開局的“十五五”規劃,一汽-大眾也將持續踐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助力中國汽車產業從“做大”到“做強”的時代跨越。
3000萬輛絕非單純的數字累加,而是一汽-大眾深度綁定客戶需求、賦能行業升級、反哺經濟發展的價值結果。既丈量著企業自身的成長厚度,更見證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高度。
2、強大“體系力”,成就3000萬份信任
一汽-大眾能夠率先突破3000萬輛大關,絕非偶然。背后是一汽-大眾34年來錘煉打造的強大體系力,構建起從研發、制造、質量、供應鏈、人才等方面的一套行業標桿級鏈路。這是支撐其持續領跑的根本保障,也是其穿越市場周期的核心競爭力。

在研發方面,從早期技術引進到深度本土化創新,再到全面主導開發,一汽-大眾研發能力持續升級。如今已實現整車架構、智能座艙、混動技術等核心領域的自主開發,如自研SOA電子電氣架構、熱效率突破47%的混動發動機,技術主權逐步掌握。
承接研發的是一汽-大眾遍布全國的強大制造能力。一汽-大眾在長春、成都、佛山、青島、天津有五大生產基地。這五大基地全部建成“無廢工廠”,其中4家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更將綠色理念融入生產全流程。
質量是一汽-大眾最堅實的護城河,對商品實現全生命周期管控:在每款車在投產前,均需經歷遠超國標的“魔鬼測試”。比如,為確保車身“12年不銹穿”,一汽-大眾采用空腔灌蠟技術與嚴苛的耐腐蝕測試標準,遠超行業通用規范。再比如電池安全,行業倡導的國標僅是“及格線”,一汽-大眾執行的436項極限測試,在密封、抗沖擊等關鍵項目上數倍嚴于國標。

另外,一汽-大眾在供應鏈和人才方面也構建起強大的體系力。
供應鏈方面,一汽-大眾與上千家供應商建立“賦能共生”關系,輸出技術與標準,助力中信戴卡、福耀玻璃等本土企業成長為國際巨頭。通過“供應商三化”工程(工位綠化、要素固化、管控數字化),實現53.6%供應商質量問題源頭管控。
人才體系力方面,一汽-大眾有行業“黃埔軍校”之稱。被譽為汽車行業人才培養的標桿,通過完善的人才機制,培養出大量專業技術人才,不僅保障自身體系高效運轉,還持續為產業輸送骨干力量。
這套經過34年打磨的體系力,不僅造就了3000萬輛的奇跡,更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可借鑒的高質量發展范式,也是其抵御市場風險、實現持續增長的根本保障。
事實上,作為我國第一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生產企業,一汽-大眾在布局上始終具有前瞻性。在研發端的自主創新、在制造端的綠色轉型,以及供應鏈端的激活產業生態,正是貫徹“十五五”規劃主線“新質生產力”的最佳體現,助力驅動中國汽車工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3、積極轉型,持續引領智電新賽道
正所謂,“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即將站在3000萬輛新起點,一汽-大眾正以轉型之力開拓新增長極,以更強的創新驅動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智能電動汽車的新賽道上,繼續建立起領先優勢。

一方面,一汽-大眾正加速電動化轉型。今年3月,一汽-大眾與德國大眾簽署協議,大眾品牌和捷達品牌將新增10款新能源車型。得益于本土化決策重構、技術合作共享、供應鏈深度整合三大突破,即將推出的CMP平臺商品,開發周期比傳統流程縮短30%。
與此同時,一汽-大眾正將數智化轉型貫穿研發、制造、營銷全鏈條,從智能工廠到智慧服務,一汽-大眾以數據賦能高效決策與客戶體驗革新。
另一方面,一汽-大眾正在積極探索全合資模式。一汽-大眾的目標不僅是要在中國市場成為領先的企業,更要成為大眾在國際市場上布局智能化的“先鋒者”。

在今年8月,捷達品牌新公司籌備成立,開啟合資品牌本土化運營新范式。
同時,一汽-大眾已明確將海外事業作為重要增長極,致力于成為“中國汽車合資品牌出口領先者”,將中國領先技術帶到全球。今年9月,一汽-大眾首批車出口海外,實現整車出口“從0到1”歷史性突破,也證明了其制造體系與商品品質,具備服務國際市場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反向出海是新合資時代對于合資車企的新課題,不僅是一汽-大眾駛向了國際市場,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國智造的實力。

毫無疑問,從電動化轉型的加速推進,到出海戰略的破局啟航探索新合資模式,一汽-大眾正以3000萬輛為新起點,開啟高質量發展的“第二曲線”。既以技術與模式革新深耕本土電動化市場,也以“中國智造”為名片開拓國際化新空間。
更宏觀層面來看,站在“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中國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定力,全面推進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汽-大眾積極探索新合資模式,通過不斷深化政企協同、強化技術融合、拓展國際合作,為穩定外資、擴大開放持續注入創新活力,體現了企業在新時代下的責任擔當。
寫在最后:
34年風雨兼程,3000萬輛不僅是一汽-大眾的里程碑,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的關鍵縮影。從第一款捷達到第3000萬輛整車,一汽-大眾也用行動證明,真正的競爭力不僅在于追趕風口的能力,更在于打造一套能夠穿越周期的體系力。
隨著一汽-大眾持續深耕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綠色發展與海外布局,這家車企巨擘正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中開啟全新征程。
下一個3000萬輛,不必再等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