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緊張的動力電池,扼住了車企的咽喉
汽車通訊社 | 11-17
23586
當何小鵬在前幾日的某次采訪中提及“最近一兩周跟我們所有的電池廠商老板都喝過酒了”時,整個汽車行業都讀懂了這句話背后的沉重與無奈。還有網傳消息稱,有車企的采購到寧德時代公司“堵門”,以鎖定產能。

這一場景與幾年前的“芯片荒”有些似曾相識,早在2021年,芯片的短缺波及到了汽車行業,許多車企都因芯片短缺導致車輛無法交付,當時何小鵬便在央視節目中表示“誰給我芯片,我就多請他喝酒”,并說自己經常坐飛機去喝酒找芯片。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當電池廠商從供應商變身話事人時,一場圍繞電池產能的爭奪大戰已然打響。
政策退坡下暴增的電池需求
動力電池產能緊缺的爆發,從來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偶然事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釀成的這場席卷全行業的“電池荒”。當需求像洪水般奔涌而來,供給卻如同狹窄的堤壩,缺口自然難以避免。
在需求方面,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
政策上,新能源車免購置稅的政策可謂是人盡皆知,這也是導致許多車主擁抱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根據最新政策,從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將從全額免征調整為減半征收,并且每輛新能源汽車的減稅額上限為1.5萬元。

筆者走訪了幾個終端門店,幾乎所有的銷售在推薦新能源汽車時,都會提到政策退坡的事情,并以此促成消費者下單。
大概的話術就是,今年是購買新能源汽車全額減免購置稅的最后一年,之后購車還要多花錢,而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購車肯定是能省則省,因此導致許多持觀望態度的消費者,在此時下場,購買自己的愛車。
而在市場方面,近年來車企在技術、設計、制造等領域不斷優化,新車型可謂是一個接著一個,充電速度越來越快、續航越來越長、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也導致許多用戶加入新能源汽車的懷抱。
以上兩個因素,導致今年新能源汽車的訂單激增。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在今年1-10月,純電車型的累計銷量達627萬輛,插混車型的累計銷量達291.5萬輛,增程車型的累計銷量達96.6萬輛,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1015.1萬輛,同比增長21.9%,遠超去年同期的832.5萬輛。
疊加政策退坡因素之后,在11月與12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還有望獲得增長。
向上傳導的交付壓力
增長的訂單量,對于車企而言是好事,但也意味著車企將承受巨大的交付壓力,其交付壓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如果交付周期過長,難免就會出現“消費者不想等待”的情況,最后甚至會退訂,轉購其他車企車型。
另一方面,為了打消消費者的購置稅焦慮,許多車企都推出了購置稅補貼政策,也就是在2025年購車的消費者,即使交車時間拖到了2026年,無法享受2025年購置稅全免的政策,車企也會自掏腰包,幫消費者補足這份錢。


要知道,現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對于車企而言,銷量就是車企的風向標,誰也不想因為交付時間過長,導致車主退單。
與此同時,在價格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當下,車企的毛利率本就不高,如果不能及時交付,每輛車最高1.5萬元的購置稅,這又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以上種種因素,共同造成了車企的交付壓力,并傳導至上游的電池廠商,最終出現了電池產能緊缺的現象。
另一方面,除了新能源汽車,儲能、綠電等新興場景的崛起,讓電池的需求場景從單一走向多元。隨著儲能技術的成熟,工商業儲能、戶用儲能、電網儲能等場景快速落地,也成了電池產能需求的重要增長極,同樣加劇了電池產能的壓力。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新能源市場的變化是需求增長的發動機,購置稅政策的變化與儲能的爆發成為了需求爆發的催化劑,當它們同時滿負荷運轉時,再充裕的電池產能,也會淪為“稀缺資源”。
二線品牌的產能困局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高度自動化的車間里,機械臂優雅地揮舞,底盤、車身、內飾被精準地組合在一起,一輛輛汽車的骨架逐漸成形。
但它們走到終點時,卻無法被注入靈魂,也就是那塊昂貴的動力電池。于是,這些近乎完好的車身,只能淪為沉默的車架,被靜靜地存放在角落,等待不知何時才能到來的“心臟”。

在這場供需戰爭中,對于大廠而言,可能不痛不癢,但對于一些小品牌而言,等待它們的卻可能是殘酷的生死局。
要知道,大廠不僅現金流充裕,訂單量也相對穩定,它們在面對供應鏈時,也更有話語權。
但對于部分小型車企而言,由于采購量小、議價能力弱,很難從頭部電池廠商獲得穩定的產能供應,甚至可能出現減產的現象。
而電池廠商的產能配額,將直接決定了車企的實際交付,由于電池供應不足,很可能導致部分車企的生產線只能間歇性開工,大量訂單無法按時交付。
最關鍵的是,消費者的耐心是有限的,過長的提車周期往往會導致訂單流失,部分消費者在等待數月后,會選擇轉而購買提車周期更短的競品車型,這讓車企不僅損失了訂單,還流失了潛在客戶。
更嚴重的是,銷量不達標會影響車企的現金流、市場份額和品牌形象,形成惡性循環。
最終在這場電池產能的爭奪戰中,這些小廠被無情地擠到了隊伍的最末尾,眼睜睜地看著血液流向他處。
總的來說,隨著明年新能源汽車政策正式退坡,今年年底爆發的訂單逐漸釋放,這一情況將會盡快得到緩解,但這場電池荒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也讓車企們清醒地認識到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畢竟,最終的贏家,永遠是那些掌握核心技術、擁有穩定供應鏈的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