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駿敗筆、軒逸乏力 日產N7能否成救命稻草?
車言道 | 03-14
43765
【車言道訊】曾經的日系王者東風日產,憑借軒逸、奇駿等車型一度占據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如今卻深陷銷量滑坡、新能源轉型滯后的泥潭。奇駿因三缸策略失敗跌入谷底,只能重新召喚11年前的老款奇駿重新披掛上陣。曾經的銷量擔當軒逸雖以“沙發廠”之名勉強支撐,但產品迭代緩慢、智能化缺失,逐漸被比亞迪秦PLUS、新勢力小鵬MONA03等競品壓制。更致命的是,東風日產的品牌口碑持續惡化——據相關數據顯示,天籟、奇駿等車型頻現發電機漏油、車機系統卡頓、變速箱異響等問題,僅2025年3月前7天,相關投訴便超20例。在此背景下推出的純電車型N7,雖被寄予厚望,卻難掩短板重重,恐難成“救命稻草”。

日產的困局:從“王者”到“敗者”
戰略失誤與技術停滯:奇駿的三缸發動機轉型堪稱經典敗筆,直接導致銷量崩盤;軒逸雖以舒適性立足,但車機系統老舊、智能化功能缺失,被消費者詬病“停留在燃油車時代”。HR16發動機在2005年開始國產歷經20年的縫縫補補,在如今的2025年仍在服役。對于當前大市場上大行其道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層面,日產仍然只有在2019年上市的天籟上搭載的老舊的L2技術,當年喊出的“超智駕”技術,放在當下和華為、小鵬、理想等這些智駕技術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由此可見,日產的產品端的而日產高層對電動化、智能化的保守態度(如前CEO內田誠對混動技術的過度依賴)進一步拖累轉型步伐,直到2025年才推出首款純電平臺車型N7,錯失市場先機。而據網傳N7與東風eπ007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項數據高度重合。是否是日產的原生車型?


質量危機與信任崩塌:據相關投訴案例顯示,日產車型質量問題頻發:奇駿發電機漏油、天籟座椅開裂、逍客變速箱頓挫等,甚至新車軒逸被曝出售補漆車。這些問題不僅暴露品控漏洞,更削弱了消費者對“技術日產”的信任。在東風日產重倉的河南市場更是傳出4S店售后員工在車主離開后稱“人都走了,還換啥油”這樣的駭人聽聞的言論,導致消費者對于日產品牌從產品到服務的信心進一步崩塌。


營銷乏力與品牌老化:在造車新勢力以用戶運營、科技標簽搶占市場時,日產的營銷仍停留在“大沙發”“老技術”等傳統賣點,未能構建智能化品牌形象。2024年數據顯示,其全網聲量僅為新勢力的三分之一,負面輿情占比卻更高。作為日產營銷領域的負責人高政浩出身制造部門,在蜻蜓點水的負責易捷特(東風與雷諾合資的微型電動車生產企業)以及在英菲尼迪折戟沉沙后,居然華麗轉身為東風日產的中方營銷一把手。其對于營銷工作的認知和見解在體系內也并未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2024年日產再一度開啟品牌換新計劃,然而華麗辭藻下的自說自話卻早已跟不上時代潮流,絲毫沒有在市場上掀起波瀾。無人問津,無人圍觀,無人討論的營銷動作,導致曾經的金字招牌早已褪色殆盡。
N7的短板:技術平庸與定位尷尬
續航與三電:數據平淡,缺乏亮點;N7搭載58kWh和73kWh磷酸鐵鋰電池,CLTC續航最高635km,這一數據在2025年已屬中下游水平。對比小鵬P7+的700km+續航,N7的電池容量和能量密度均顯保守,且電池供應商東昱欣盛為二線廠商,可靠性存疑。雖宣稱電機轉速達25100rpm,但200kW功率遠遜于小米SU7(425kW),性能標簽難以樹立。

智駕與底盤:方案妥協,競爭力不足;智駕系統依賴Momenta純視覺方案,僅配備單顆Orin-X芯片,而小鵬XNGP已迭代至激光雷達+多芯片融合方案。N7的城區NOA功能尚處“畫餅”階段,實際感知精度和場景覆蓋能力存疑。底盤方面,前麥弗遜懸架+雙腔空懸的組合雖強調舒適性,但同價位國產車已普及雙叉臂結構,操控性能差距顯著。
定價與定位:進退失據的“夾心層”;若N7定價20萬元以內,需直面比亞迪海豹06、深藍SL03等強敵,后者在續航、智駕、性價比上均占優;若上探至25萬元,則需與蔚來ET5、極氪007競爭,品牌溢價不足的日產幾無勝算。此外,其“科技+舒適”定位模糊,既無法以極致智能化吸引科技愛好者,又難憑“沙發座椅”打動務實家庭用戶。
破局無望:N7難改日產頹勢
內卷加劇,合資光環消散;2025年的中國車市,比亞迪、華為系、新勢力三足鼎立,合資品牌份額持續萎縮。大眾ID.7、豐田bZ4X等車型折戟已證明,缺乏本土化創新和成本控制的合資純電產品難以立足。N7雖宣稱“中方主導開發”,但其技術架構仍顯保守,與深藍S7、小鵬MONA等本土新秀相比,差異化不足。
品牌重塑:智能化標簽缺失;日產試圖通過N7的“全域防暈車”“AI座椅”等功能打造科技感,但這些細節創新難以扭轉其“傳統車企”的刻板印象。反觀蔚來、小鵬等品牌,早已通過全棧自研、用戶社區運營構建起技術護城河。日產若無法在底層架構(如電子電氣平臺、云端生態)實現突破,僅靠功能堆砌終將淪為“跟隨者”。
稻草終非舟楫,自救需刮骨療毒
車言有道:N7的推出,更像是日產在電動化浪潮中的倉促應考,而非戰略轉型的里程碑。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技術研發滯后、品控體系松散、品牌形象老化等問題,僅靠一款中庸的純電車型,恐難挽狂瀾。日產需要的不是“救命稻草”,而是一場從產品到組織的徹底革命。否則,N7或將成為其新能源困局的又一個注腳。(稿件禁止轉載,如有問題可聯系作者)